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有沒有關於 早 的作文?

有沒有關於 早 的作文?

文壹:

無論是漢語壹聲溫馨的問候——“早!”,還是英語悠揚的壹聲“morning!”,有著太多文化差異的東西方人,卻不約而同的用同壹個概念表達著同壹個美好的祝願。

是的,“早”代表著希望。我們智慧的先民早已將希望賦予了這個早“字”。從結構上看,“早”字從日,從十,就像是太陽剛剛升起的樣子,歷經漫漫長夜的人們是多麽渴望著光明,因為有了光明也就有了希望。

“早”意味著勤奮。有了希望就要去實現它,毫無疑問人類就是通過實現壹個又壹個的希望,才從原始蒙昧走向現代文明的。但同時人們也很清楚,希望的實現離不開自己的勤奮。古人雲:“壹年之計在於春,壹日之計在於晨”,就是在告訴自己也告誡我們後人,莫負春光,勤奮耕讀。於是就有了“聞雞起舞”,苦練本領報效國家的祖逖;於是就有了將壹個“早”刻在課桌上,讓它向壹盞燈燭壹樣,時刻警醒自己發奮讀書終成民族脊梁的魯迅。

“早”凸顯出智慧。《禮記》有雲:“預則立,不預則廢”。這閃耀著智慧之光的話語,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準備,有所規劃,否則就不可能夠取得成功。古往今來,無數成功的軍事家從不打無準備之戰,就拿壹戰而使天下成鼎足之勢的“赤壁大戰”來說,“孫劉聯合”的方針早“預”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裏——“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至於此後的“黃蓋假降”、“龐統獻連環”、群英會上使“蔣幹中計”、“借東風”等等壹幕幕的精彩無不是在戰前做著周密的部署,這就是“預”。

慢說戰爭的勝利要早“預”,對災害的防範同樣也離不開早做準備——

這便是“未雨綢繆”,還是智慧的先民在指導著我們——大雨未來,先做防範,修繕房屋,加固提防,就可以將災難降低到最低程度。大家應該還清楚地記得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不知有多少學校校毀人亡,而有壹所學校的校長因為多年堅持在學生中大搞應急疏散演練,結果同樣是面臨巨大的突發災難,他的學校卻創造了“0”傷亡的奇跡。

改革開放初期,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但同時也因為“預”得不夠,不科學,結果帶來了資源和環境的壹系列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家的持續發展。

現在我們黨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這裏面實際上就包含了對發展的科學規劃的問題,熟話說亡羊補牢,猶未為晚,讓我們從“早”字上得到積極的啟示,吸取先民的智慧,以科學的態度和勤奮的精神,經營好我們自己的人生,也經營好我們自己的國家。

文二:

“早”從字形上看如同地平線上初升的朝陽。而最早成形的詞語“早晨”蘊含著:清新、朝氣、希望、力量……

“早”之於“晚”相伴而生,“早”之於“遲”隔河相望。兩者都關乎時間,壹個日升壹個日落,壹個有足夠的長度,壹個只剩壹尺光陰。

“春江水暖鴨先知”,“早”是壹種預告,壹種先知。

冰河解凍,暖只水知,穿著厚厚棉襖畏懼嚴寒的人只敢縮著脖子嘆息:“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他們斷然不會伸手去摸摸躍動的河水的脈搏。“撲通”壹聲,鴨子的黃蹼觸到了春天的心跳。

由此我想到了壹些人。

從“吭哊”的勞動號子,到質樸的四言詩,語言的發展蓬勃有力。仕途失意的屈子敏銳地感覺到了這種雨後春筍般語言的魅力,而上下求索之,悒郁成文,發心中之“牢騷”,拓展寬句子的長度,加深思想的厚度。音節單壹了用三拍子四拍子豐富它,語言貧乏了用“香草美人”裝點它,所以,楚辭成了,《離騷》出了。屈原也成了壹位語言的先鋒,文學的早行者,壹位對生命思考的先知先覺者。

其實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孔子、蘇軾、詹天佑、孫中山、鄧小平……他們在思想文化科學革命等領域,早走了壹步,先行了壹著,帶來的是各個領域的壹個又壹個的春天。

當然要早知就要有非凡的勇氣,現實生活中不敢跳的“鴨子”大有人在。而敢跳進河裏卻不會遊泳的人,連救生都自顧不暇,何能細膩地感覺溫度的變化呢?孔子周遊列國出“儒家”;蘇軾苦思行吟寫“豪放”;詹天佑出洋學技歷經坎坷終於將生命鋪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第壹根鐵軌;孫中山積四十載經驗最早領導中國人求自由平等;鄧小平幾經沈浮壯心不已實行改革開放……看來早知要先行,不僅要有勇氣還要沈潛,要積澱,只有厚積才能早早突圍而薄發。

可是“莫道人行早,更有早行人”。“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例子已不鮮見。在馬雲之前有多少人看中了中國的網絡市場,萌生了多少創業的想法,可是計劃做得過於周密了,不像馬雲壹經接觸網絡就開始創辦網站“中國黃頁”,從而“壹發不可收拾”。“壹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不說壹萬年,有時壹年壹個月壹周也太久,只爭分秒。在如今“幾處早鶯爭暖樹”的競爭環境裏,有了這種精神就很有可能成為最早的行者。行者無疆,早行者更無疆。而不像我的壹位朋友準備寫壹部小說讓人從壹百歲起倒著活,構思中美國有了壹部大片《返老還童》上映了;準備替孩子寫壹本獨特的成長日記,構思中周國平的《寶貝!寶貝!》發行了,盡管很多題材有驚人的相似,但朋友的這兩本書都擱淺了。人生沒有很多構思的時間,直接拿筆行文書寫才能占盡先機。

但生命的成長本有其自然規律,有些東西不能太“早”,太早就意味著:苦澀、沖動、幼稚……譬如愛情,只有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才能壹生幸福。而早戀像朵未開的花,摘早了看不到結果。

為之齋曰:要早,要更早,還應適時地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