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稹——《菊花》
內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作者
字微之,河南河內人。幼孤,母鄭賢而文,親授書傳。舉明經書判入等,補校書郎。年五十三卒,贈尚書右仆射。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白體"。其集與居易同名長慶。
註釋:
陶家:陶,指東晉陶淵明。
賞析:東晉大詩人陶潛寫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其愛菊之名,無人不曉,而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脫俗的隱逸者之象征。難怪宋人周敦頤因陶淵明後真隱士不多,要大發“菊之愛,陶後鮮有聞”的感慨了。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不乏其人,其中詠菊者也時有佳作。中唐詩人元稹的七絕《菊花》便是其中較有情韻的壹首。
詩人對菊花由衷喜愛:開得正旺的菊花壹簇簇、壹叢叢,遍布屋舍四周,他沿著竹籬,忘情地欣賞這些親手栽種的秋菊,不覺日已西斜。第壹句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繞”字則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活脫脫地勾勒出壹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圖。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壹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淩風霜而不雕,獨立支持,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後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舍了。我國古典詩詞常借物詠懷喻誌,如屈原的《桔頌》,陳子昂的《感遇》,都是範例。元稹《菊花》壹詩贊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這首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蘊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壹語說盡,留下了想象空間讓人們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歷來被人們所喜愛。
唐·白居易《重陽夕上賦白菊》: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宋·歐陽修《菊》:
***坐欄邊日欲斜,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孤標傲世偕誰隱,壹樣花開為詆遲?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的《醉花陰》
颯颯西風滿院開,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還是菊花壹處開來著?
黃昏風雨打園林,
殘菊飄零滿地金;
折得壹枝還好在,
可憐公子惜花心。
王安石
殘菊
故人具雞黍,邀我之田家,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不畏風霜向晚欺
獨開眾卉已雕謝
詠菊_____林戴玉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沈音.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沈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壹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
螃蟹吟_____薛寶釵
酒未敵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
朝飲春蘭之綴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過更無花。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
(黃巢)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尤有傲雙枝。
詠菊(三首)
壹
孤高不合壓群芳,枉把香魂貯入霜。
壹季寒姿難嫵媚,半籬瘦骨太蒼涼。
拈來漉酒調詩韻,插罷臨風怨夕陽。
何必索居標別格,也和泥土***枯黃。
二
孤標不與百花同,淺淡芳香是性空。
酒亦閑溫還寂寞,風因錯拂自朦朧。
冰壺濯魄憐留白,玉骨橫秋怨落紅。
壹瓣清寒勻瘦色,東籬夕照笑仙翁。
三
秋來不與百花妍,瘦盡清寒入楚天。
雨潤流香茶外飲,霜栽徹骨酒中眠。
何須嫵媚爭如意,只教孤標任可憐。
壹瓣芳心開淡薄,無邊舊事上琴弦。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壹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中秋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壹聲吹裂……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辛棄疾《滿江紅》
待月舉杯,呼芳樽於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寧》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月明圓嶠人千裏,風急輕帆燕壹行。--張煌言《舟次中秋》
⑴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
⑵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 (黃巢《題菊花》)
⑶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盡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菊花》)
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鄭谷《菊》)
⑸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
世情兒女無高韻,只看重陽壹日花。 (範曾大《重陽後菊花三首》)
⑹ 過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詩客斷知聞。
恰如退士垂車後,勢利交親不到門。 (範曾大《重陽後菊花三首》)
⑺ 羞與春花艷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風。
不須牽引淵明此,隨分籬邊要幾叢。 (劉克莊《菊》)
⑻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味濃。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墮北風中! (鄭思肖《寒菊》)
⑼ 瘦菊依階砌,檐深承露難。
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陳佩《瘦菊為小婢作》)
⑽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由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朱淑真《黃花》)
陶淵明
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鄭板橋在《畫菊與某官留別》中寫道:“進又無能退又難,宦途踞蹐不堪看。吾家頗有東籬菊,歸去秋風耐歲寒。”
冷吟秋色詩千首,醉酹寒香酒壹杯”是大文學家曹雪芹的心境
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寫下了“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黃巢:“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
唐代詩人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劉禹錫
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
瑩靜真琪樹,分明對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紅裝。
粉蝶來難見,麻衣拂更香。
向風搖羽扇,含露滴瓊漿。
高艷遮銀井,繁枝覆象床。
桂叢慚並發,梅蕊妒先芳。
壹人瑤華詠,從此播樂章。
菊
袁崧
靈菊植幽崖,
擢穎淩寒飆。
春露不染色,
秋霜不改條。
重陽席上賦白菊
白居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人少年場。
回答者: 874757244 - 試用期 壹級 9-15 10:50
黃巢詩《不第後賦菊》
黃巢(?—884),曹州冤句(今山東省荷澤縣西南)人,出生於鹽商家庭,富有財產,本人也從事販賣私鹽的活動。他長於騎射,愛扶危救急;也愛讀書,參加過進士考試,不中。黃巢不滿於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響應王仙芝的起義,在冤句率眾起義。王仙芝被殺後,黃巢繼續戰鬥,號沖天大將軍,深得人民群眾擁護,880年攻陷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起義失敗後,黃巢為叛徒所殺。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1],我花開後百花殺[2]。沖天香陣[3]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4]。
[註釋]: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說“九月八”是為了押韻。[2]殺:雕謝。[3]香陣:陣陣香氣。[4]黃金甲:金黃色的鎧甲,此指菊花的顏色。
[講解]:
黃巢除了精通武藝外,也愛讀書,能詩能文。他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考中。不過,科場的失利卻使他有了另外的收獲:那就是看到了考場的黑暗和吏制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的本質有了進壹步的認識。考試不第後,卻豪情倍增,借詠菊花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待到秋來九月八”,點明菊花開放的季節是在秋季。尤其是農歷九月九日,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重陽佳節,這壹天親友聚會、登高飲酒、欣賞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風姿、引人贊賞的日子。這種風俗在唐代特別盛行,比黃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經與朋友約定“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嗎?黃巢在這裏特別強調了“九月八”這壹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堅定的信心:九月八日這壹天壹定會到來的。人們對重陽節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們迎接這個佳節到來的作用,向人們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詩的第二句寫菊花的威力:“我花開後百花殺”。百花的雕零與菊花的開放本沒有必然的聯系,在詩裏卻寫成菊花壹開百花就枯萎了,變成了因果關系,這正是強調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視為國花。據唐人李肇《國史補》載:“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黃巢壹反傳統的觀念,對菊花大加贊揚,妳看,“我花開”與“百花殺”恰成為鮮明的對照,更顯出菊花精神抖擻、威力極大。重陽,是菊花的節日。
詩的三、四兩句描寫重陽節的景象。
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天,在封建社會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就連作為人間最高統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稱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來管理萬民的。但菊花的香氣卻可以“沖天”;不僅“沖天”,還能充塞京城長安。壹個“沖”、壹個“透”,表現了菊花、從而也體現了詩人那種藐視天地的雄偉氣魄。
第四句寫色。如果第三句是傳菊花的“神”,那麽,第四句則是寫菊花的“形”。“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壹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身披黃金鎧甲,屹立在颯颯西風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偉!況且,“滿”城“盡”是,如同雲霞,映照著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長安!這裏所歌詠、所塑造的,不是單獨某壹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這首詩是以菊喻誌,借物抒懷,通過刻劃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當農民起義的“重陽佳節”到來之日,那些封建統治階級威風掃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壹樣雕零了嗎?當浩浩蕩蕩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後,那身著戎裝的義軍戰士,不是象這滿城菊花壹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這首菊花詩是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英雄的頌歌。
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寫了菊花的精神,也寫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備;既寫了菊花的香氣沖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