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傅以嶺先生訪美期間在壹個論壇上的發言錄音,由範寒山先生整理,發表在香港《活力》雜誌第38期。
(1)
主持人:今天是非正式論壇。我們很高興邀請傅以嶺先生給我們談談與中國封建社會有關的問題,例如:
第壹,中國封建社會的定義和性質;
第二,中國封建社會與歐洲和日本封建社會的差異;
第三,我們通常所說的封建遺毒、封建包袱在當今中國社會有哪些表現形式,它們與過去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關系如何。
這些都是今天大家關心的問題。除了傅老師對這三個問題的簡單介紹,我們還可以針對這三個問題或者相關問題提出問題,請傅老師為我們解答。當然,我們也可以對傅老師的談話發表個人看法或補充意見。
我希望通過今天的討論,能夠對中國社會今天面臨的眾多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對以後做什麽有啟發和幫助。
我們也很高興王浩先生也能來參加今天的研討會,這將豐富我們的討論。
現在請傅老師先給我們講壹些背景知識,然後我們再來討論。
(2)
傅宜靈先生;今天,我沒有準備。主要是和妳見面。交換壹些看法。
我這次親自來美國已經快兩個月了。所討論的問題有壹半以上與中國的封建社會有關。來美國之前,加拿大的壹個朋友寫信給我,說妳對封建社會的看法在美國是不被接受的,妳壹定要做好準備。不過既然是在討論學術問題,那就最好按照自己的觀點來談,互相交換意見。
“封建”壹詞在中國早在周朝就已使用,如“封建王侯”。但是...據我所知,現代歷史科學中所謂的“封建主義”與歐洲、日本所謂的封建社會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周朝的封建制度主要是從政治立場考慮的,比如“分封諸侯保周”來保衛周天子。然而,中世紀歐洲的封建制度不僅具有政治意義,還具有經濟和文化意義。
中國使用了“封建社會”這個術語。我想它最早是在20世紀20年代從日本翻譯過來的。後來1927、1928大革命之後,因為“中國社會史大辯論”,關於封建社會的爭論更多了。當時對中國社會的性質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有人主張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周朝就結束了,秦朝以後就不再是封建社會了。有人認為此後的中國社會是壹個士大夫社會,也有人認為是壹個商業資本主義社會。秦朝以後的中國是壹個什麽樣的社會?大家好像都在猜測,沒有壹致的結論。
後來“鄉村社會性質之爭”之後,經過反復研究,我們普遍認為封建社會主要是從生產關系的角度。換句話說,地主階級擁有生產資料,農民沒有。在此基礎上,地主和農民之間通過這種土地占有關系形成的生產關系,就叫做封建關系。這個封建社會的特點是以自然經濟為主體,即以自給自足的經濟為主體。此時雖有商業活動,但只能算是地主經濟的補充。
這就涉及到中國社會的歷史分期。中國的封建社會始於何時?目前國內史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分歧很大。從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壹直沒有定論。例如,去年在長春舉行了壹個關於中國歷史分期的研討會。會上有許多意見。有些人主張中國的封建社會始於西周,這是贊成範文瀾的想法。有的主張是春秋戰國之交。這是郭沫若的意見。有的主張始於秦漢,有的主張始於魏晉南北朝,如商嶽、何子全。總之,這個問題壹直到今天都沒有解決。
我個人認為中國的封建社會不同於馬克思所說的歐洲和日本的“純粹的封建社會”。所以我把中國的封建社會分為兩個階段:第壹個階段始於西周,止於春秋戰國,稱為領主制封建社會,第二個階段是秦漢以後的地主制封建社會。在政權方面,前壹階段是以地方分權制為主的封建社會,後壹階段是以中央集權制為主的封建社會。政治權力掌握在各地的地主手中。比如《史記》中提到的“任意鄉歌”,就是指這些人,也就是所謂的“土豪劣紳”。地主經濟就這樣壹直發展到清朝鴉片戰爭前後,但即使是解放前,也有這樣的地主。
但需要註意的是,秦漢以後,雖然政治上是中央集權,但經濟上是分權的。換句話說,每個地區仍然是壹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名義上是中央下令,實際上他們可以自己做主。所謂“天高皇帝遠”,就是指這種現象。在這種分權體制下,土豪士紳是主要的地方政治和社會力量。
所以我把秦漢以後的地主分為兩類:壹類是身份地主,他們享有特權,比如富家貴族;另壹種是無身份房東,與特權無關。但在中國封建社會,這兩類人並不是絕對統壹的。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和捐納制度選拔人才,從而使
封建社會各行各業的傑出人物都可以加入政府。這種人物在社會上起到了壹定的影響,是中國封建社會能夠長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壹。盡管有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但這個封建社會還能繼續。正因如此,我主張中國的封建社會是壹個彈性的封建社會,不同於歐洲和日本的純粹的封建社會。後者是以莊園土地制度為基礎的。有地必有特權。沒有特權,就沒有土地。在中國封建社會,商人和農民都可以買地,即使是最底層的賤民,只要有錢也可以買地。這表明身份制度與經濟權利是分離的。
此外,在地主經濟下,中央政府不僅通過政權、法令等國家機器統治農民,更重要的是通過大家族或有威望的人物等地方宗族勢力統治農民。這種宗族勢力使得中國的封建社會非常堅韌,難以撼動。類似於現在的慈善和社會保險,農村的力量可以起到緩和階級分化,讓階級矛盾不那麽容易激化的作用。所以中國封建社會的階級關系並不像歐洲中世紀那樣不可調和。比如在中國,封建地主和農民是可以互換的,但在歐洲,封建領主和農民是截然對立的,不能互換。但地主和農民相互轉化的規律,目前還是壹個大問題,需要探索。
雖然這種通過占地獲得權力的封建關系在今天已經被破壞了,但是它的殘余影響還是相當大的。比如目前中國的特權制度、後門、關系等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與舊的封建殘余有關。因此,為了搞好四個現代化,我們應該深入研究與中國封建社會有關的各種問題。
今天我就講到這裏,主要是給大家探討壹下。想聽聽國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夢幻西遊龍族王子| 6級
在中國,“封建”這個概念可以指三種不同的對象:第壹種是指中國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親屬”;第二個是指中國從古代延續到近代的“封建社會”,由此產生了中國何時進入封建社會、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麽長期存在的問題。第三種是指歐洲中世紀的壹種社會制度,常被視為各種封建社會的參考原型。我們在上壹章已經研究了“封建主義”的第壹個概念。下面我們將分別討論和比較中西方的“封建社會”概念。
壹、中國“封建社會”概念的由來
自從19世紀中期中國被打落國門之後,關於中國古代封建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就成了死路壹條。不滿現狀、立誌改革的人,不再著眼於古代,而是效仿西方,相信“進步”,著眼於未來。但“封建”壹詞並沒有消失,反而逐漸獲得了新的含義,在社會上流行起來。
“封建時代”的概念
“封建時代”的概念是通過比較中西歷史而提出的。1899年,梁啟超在《清議報》第17卷(6月8日)和第26卷(9月5日)發表了題為《論中國與歐洲各國的異同》的文章。梁啟超認為中國與歐洲國家制度的相似之處在於,它們依次經歷了家族時代、土司時代和封建時代三個時代,其中中國周代的國家制度與歐洲希臘國家制度最為相似,即都是封建時代,都脫離了貴族政治和民族。這個時候政府(也就是貴族)的權力很重,太君主了,就像歐洲所謂的“少數* *和政權”或者“寡頭政權”,特別是斯巴達,接近古希臘。貴族作為這個社會的壹部分,也是非常貼近平民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個貴族政治時代看作是壹個稍微延伸的民權時代。
中國與歐洲國家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壹個顯著的差異是,統壹的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仍然被其他國家分割,而中國自漢朝以來壹直是統壹的。中國和歐洲的國家制度在春秋以前大致相同,春秋以後完全不同。秦廢封建設郡後,兩千年來循跡不易。西漢雖有七國之亂,晉代雖有八王之亂,明代雖有燕王朱之變,但都是曇花壹現,沒有形成國家的形態。至於漢末的周目和唐朝的範蠡,他們都有過壹段時間的動蕩。因此,自秦漢以來,中國進入了“大壹統時代”。究其原因,壹是因為儒家被定義為壹尊;二是因為中國種族界限不嚴格,不同種族可以通婚,逐漸沒有區別。至於統壹和其他國家孰優孰劣,前者有利於民,後者因為競爭可以發揚民望。
中國和歐洲國家的第二個顯著區別是,歐洲有國家階級風格,而中國沒有。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壹直以來都是低調之風,尤其是自漢代以來。經常看到對方穿著布衣。魏晉九品中正制雖有“上品無貧,下品無貴族”之弊,但這並不是創造這壹制度的初衷。至於後唐,下層平民可以“從地下崛起”。雖然仍然有禁止當官的規定,但這些人太少,不能算是壹個階層。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在戰國時期,各國必須招募人才,向處士致敬,並吸引客人,從而打破了客人的障礙。但孔子、墨子等先賢都是主張平等的。孔子嘲笑客人和尚賢,其弟子多出身卑微,從而壹掃自然階層的陋習。然而,中國沒有階級這個事實有利也有弊。好處在於人民的平等和幸福,壞處在於沒有競爭,人民的智慧無法壹天天繁榮起來。而且,由於“被統治的人民”中潛在的不滿意的人有上升到“統治人民的人民”並致富的渠道,民情不集中但民心不激動。
梁啟超認為,雖然統壹與分裂、有階級與無階級各有利弊,但如果遵循文明的公理,還是應該以“國家統壹”與“無階級”為優先。所以中國的進化其實在2000年前就遠遠領先於歐洲人了。但是為什麽現在中國和歐洲文明有天壤之別?這是因為在春秋以前,中國和西方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在春秋以後,就是:早期的中國突然變得和歐洲人壹樣了,到了後期,歐洲人突然變得和中國壹樣了。比如古希臘,西方有民選的代議制,中國沒聽說過,人民也沒擴權。這是因為他們閉關自守,沒有階級。所以乍壹看,阻礙事實(物質)文明的恰恰是理論文明。但本質上,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利用好這個理論。梁啟超最後說:
“從此以後,社會將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俄羅斯經過幾千年的無階級化,變成了有階級。經過兩千年的停滯,我們無法進步。今天應該退步進步,還是中國還會騰飛?”我
這幾乎可以說是上世紀末發布的對本世紀相當準確的預測。中國很快進入了壹個廣泛動員、激烈階級鬥爭和徹底社會革命的時代。在經歷了種種“不可思議”的“社會變遷”之後,直到今天,在我們已經可以看到21世紀的門檻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說,中國似乎已經退出了這個過渡時代,進入了壹個相對和平、經濟發展、自然分流的時代。
在梁啟超看來,封建時代和他的時代是不相連的,相隔兩千多年。這兩千年可以稱為“大壹統時代”,也可以稱為“無階級時代”。嚴復的觀點略有不同。1904年,嚴復出版了壹本由英國學者詹克斯(E. Jenks,1861-1939)翻譯的書。該書原名為《政治史》(直譯為政治史),嚴復改名為《政治史》。在為這本書的翻譯所寫的序言中,嚴復感嘆了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的歷史差異。他接受了詹克西的觀點,認為當今歐洲的社會進化是從圖騰社會或蠻族社會到宗法社會再到軍事社會或民族社會,在宗法社會和軍事社會之間有壹個封建時代。嚴復根據中國的歷史,認為中國從唐虞到周朝的兩千多年是“封建”的,宗法制度在這個時候準備得最充分。秦的“郡縣封疆,雖占民權,屬“霸朝”,但仍要從宗法制轉向軍事社會。然而,自秦朝以來,2000多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中國的政治、習俗、思想文化仍然沒有脫離宗法制度。這樣看來,嚴復實際上認為中國四千多年來壹直處於宗法社會,宗法社會可以分為兩個時代:周朝以前的封建時代,秦以後的時代,當時已經轉變為軍事社會,但仍然沒有脫離宗法社會。二中國四千多年來是壹個純粹完整的單位,中國社會長期停滯的觀點在此可見壹斑。
總的來說,“封建時代”的概念直接來源於中西比較,主要是從西方來看;它基本上是壹個時代的歷史概念,沒有離開歷史的範疇;也基本是從政治(國體)的角度觀察,不涉及經濟形態;雖然觀察和比較意味著中國相對於西方不是在前進或前進緩慢,但並不是為直接行動提供理論指導;最後,這裏所用的“封建”的含義與古義基本壹致,沒有顯著轉折。所以,西周無疑是壹個封建時代,只是上下限略有不同。
“封建社會”的概念
因為我們不是要討論“封建社會”這個概念的偶然的、個別的使用,iii是要在仔細解釋“封建社會”這個概念的基礎上,討論壹個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系統的解釋,所以我們發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封建社會”這個概念最早是在1929年提出的,也正是在這壹年,應該說耐人尋味。
1927時期,國民黨進行“清黨”,國家四分五裂,農運、工運等群眾運動遭到鎮壓,革命轉入低潮,大批熱心人士不得不重返讀書。1929年在《新生》第2卷第3-5期發表《中國封建制度的消滅》1929,日本逃犯郭沫若以《杜筆名《詩書畫時代的社會變遷及其思想反映》發表於《東方雜誌》第26卷第8-12期(1929)。當時,陶希聖還在新生活書店出版了《中國社會史分析》壹書,開啟了討論中國社會史的壹幕。希臘字母的第4個字母
陶希聖在書中開門見山地說:“中國的革命今天已經成為壹個未解之謎。革命的基礎是全民還是農民、工人和普通公民?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還是幾個列強和軍閥?”v
問題,並給出自己的答案。其中有不同封建生產力如何影響其發展的問題,有地主經濟的積累和投資(這涉及到地主經濟的改造等問題。);有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發展能力和前途;封建社會的城市是否與農村對立,成為發展的壹大動力;不同的封建政權結構有不同的經濟政策,這些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社會發展;中西方國家在封建時代是否有不同的人口發展和家庭發展模式,影響了它們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封建社會的農民階級的鬥爭並不總是被迫反抗,但有時也有主動出擊和崛起以達到某些政治和經濟目的的問題;等壹下。
這些都是大問題。我們的答案可能不正確或不令人信服。但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尋找壹個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即通過比較打破西歐的發展模式,從世界各國探討封建社會的發展能力和未來。雖然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剛剛起步,很多內容還需要討論,很多思想還需要統壹,但這本書作為開創性的嘗試,應該是成立的。本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結論在各部分都有詳細介紹,此處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