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歌頌宿遷的詩歌!!!!!!急!!!!!!!!

求歌頌宿遷的詩歌!!!!!!急!!!!!!!!

宿城區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宿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南北交通要沖。春秋時期起,先後有宿豫、下相、宿遷等縣、郡在此設立治所,留下了四座古城遺址。

宿豫(厹猶)城

宿豫城,俗稱下古城。在宿城區鄭樓鎮古城居委會,京杭大運河南岸1公裏,為廢黃河北堤中之壹段。古為猶國治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改猶國為厹猶縣。晉改名為宿預縣,後魏作宿豫。南朝梁時,守將張惠紹又在原厹猶縣城基礎上,增修城廊,並引水環護。公元735年,因黃泛城圯,治所北遷至下相城址。明代以後曾在此址建城隍廟、三義廟等。清乾隆皇帝南巡時曾登臨其地。

宿豫古城歷經戰亂和水患,百姓多災多難,景象蕭條淒涼。元人陳孚《古宿遷》詩雲:“淮水東流古宿遷,荒郊千裏絕人煙,征衫不脫夜無寐,舟在西風亂荻邊”;“日落狐鳴野草黃,雁飛無數水茫茫,疏星野火寒沙上,知是何年古戰場?”

由於長期的風雨剝蝕,特別是1958年“大躍進”時平田整地,宿豫古城址被削低約6米,與依山修築的黃河堤相聯,已失巍峨之勢,山北麓被挖掘峭然壁立,猶顯崔嵬之姿。據江蘇省文物專家探測,古城遺址的文化層暴露面積2000平方米,混合文化層海拔20米,局部文化層厚3米,下為灰黑土文化層。

古城的西北麓,有古井壹口,水甘冽,天旱不涸,群眾傳為羅成槍挑、馬踩而成,事屬不經,但羅成在此戰鬥過,則是歷史真實。古井早被填塞,另於其南數丈遠處掘壹新井,水亦碧清,深約二丈,井壁不甃(zhòu),亦不淤滯,毫不亞於古井。井北百十米處,是古三義廟的遺址,廟西不遠處,為百子堂遺址,與山頂之觀音庵遺址,呈鼎足之距。廟皆毀於日寇入侵之時。

水井之南,山之北坡上,被裏人挖出五間殿宇殘基,每間寬約3米多,進深有5米,前有走廊磚柱,磚形大小厚薄不等,有字或花紋,系東漢、六朝以前之物,還有完好的陶制“鴟吻”,殿宇可能是毀而復建,又被水沖圮而埋於河堤之下。山頂觀音庵內,原有胸圍兩人僅可合抱的古柏壹株,當系先秦時期所植,惜已於1947年被砍伐。庵前有石階七十二級,沿南坡下伸,是通向古城街市的道路,石階已被挖去十多級,其余數十級和古城街市遺址,皆被廢黃河積沙所掩埋。

下相城

下相城俗稱上古城,在今宿遷經濟開發區城中居委會六組,與東之項王故裏隔河相望。秦初置下相縣時築土城,漢、晉因之。至南朝宋廢、北魏復置、北齊又廢,均為下相治所。宋太宗雍熙三年(983年)下相城被黃泛湮沒。由於缺乏史料記載,下相城的建築規模和變化情況壹直不明。

2005年初,宿遷市政府規劃在下相古城遺址建造宿遷義烏國際商貿城。為探明和保護下相古城遺址,宿遷市政府文物管理部門邀請南京博物院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鄴城鉆探隊具體施工,自2005年8月22日至9月25日,對下相古城遺址進行了第二階段的考古勘探。這次勘探的範圍:北起青島路,南至廈門路,東起富康大道,西至發展大道。以東西向的浦東路為界,浦東路以南至廈門路為勘探A區,浦東路以北至青島路為B區。兩區***布8排探孔,普探面積約50000平方米,密探面積3000平方米。

此次勘探與試掘,確定在宿遷西南部存在壹個文化層堆積較厚,內涵豐富的古代城址。文化層中出土的陶片時代多為戰國到漢代。根據這些陶片及城墻可以推測這個古代城址即是文獻中記載的秦漢時期的下相縣治所在。由於地下水位高,目前還沒有條件對城內的建築遺跡、城墻、城門等進行大面積大規模的發掘。

本次勘探發現,下相古城遺址的文化層多在7米以下,7米以上是黃河泛濫形成的黃泛土層,生土從東南至西北逐漸擡高,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與整個宿遷的地勢走向相壹致,與文獻中關於宿遷歷史上水患頻仍的記載相呼應。本次勘探發現了秦漢時期下相城及相關遺址,確定了古代文獻記載的下相城的地望,發現了城墻、城壕、角樓、灰坑、古井等。第壹次揭開了下相城的神秘面紗。

本次勘探,重點解剖了城墻東南角部分墻體,了解了城墻上部的構築和堆積情況。其中城墻土距地面2?7-5?6米,寬10-18米。上部為紅碣色土,土質堅硬,厚0?9-3?3米。青灰色土中包含瓦片。城壕位於城墻外20米處,寬不少於45米。城壕內堆積深7?8-8?2米,以上黃泛淤土,8?8-9米以下有深灰色淤土,土質較粘,厚0?2米,再往下為灰黃色淤土,深10?3-10?5米為黃色生土。

此次鉆探和試掘,均出土數量較多的板瓦、簡瓦殘片。瓦片正面紋飾有粗繩紋、細繩紋、斷續繩紋、棱紋等。另有壹些素面筒瓦殘片,瓦片面多為素面,少數有麻點紋和制坯時留下的指捺痕跡。瓦片顏色有紅色和灰色兩種,灰色占多數,紅色僅有少數。陶質均為夾砂陶。城墻表面小溝中出土的瓷片,壹為外面是醬釉、裏面是白釉的瓷碗殘片,瓷片上有支丁。另壹為青瓷韓瓶口部殘片。

2005年10月25日至11月9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又在發展大道以西的富豪花園工地,以及通成山莊、天星花園,繼續對下相城進行第二階段的考古勘探。首次發現青磚和骨片,找到了西、北兩城墻的位置,初步確定下相城為邊長約450米的方城,城內有古代建築遺存。

宿遷城 壹

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為諱皇帝名“豫”,宿豫縣改名為宿遷縣,縣城仍在原下相城址。宋時,因黃泛危害和兵災毀壞,宿遷縣城於1275年遷至項王故裏南壹裏處另建。城墻原為土築,元末毀於兵災。明正德元年(1506年)復築。其範圍南自新溝、北至馬陵山麓。其門有四:南曰臨淮,北曰通泰,東曰鎮海,西曰會洛。1577年夏季黃泛,該城被湮沒。1985年7月,該城遺址出土三皇廟碑刻及兩尊馭碑赑屃。

宿遷城 二

明萬歷四年(1576年),黃河水漲,危及城池,知縣喻文偉遷城於馬陵山,重建新城(即今宿遷市老城區)。新縣城以土築而堞以磚壘,城周約四裏,呈橢圓形,墻高壹丈五尺,地闊三丈。頂鋪磚,闊壹丈,雉磚砌,高三尺。置有三個城門:南曰望淮、東曰迎熙、西曰拱秀。為避諱未置北門,但在北城墻上築壹亭,名曰覽秀。城外築堤護之。治所縣衙隨山勢高下而闊,直深45丈、闊30丈,縣衙大門抵大堂臺階為5階,取自下升高之意。1594年,知縣何東風修整城墻,且易以磚砌,並改建原三門為四門,南面由壹門改為二門,北門仍未設。具體為:東曰陽春、西曰鎮黃、東南(小南門)曰迎薰、西南(大南門)曰河清。荷蘭籍作者約翰?尼霍夫的《荷使初訪中國記》中記載:公元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6月1日,荷蘭使團沿黃北上朝見中國皇帝時,途經宿遷,他們描述宿遷縣城“位於壹座丘陵腳下”,“該城右邊有壹座寶塔,建造得又高又美。”遺憾的是,宿遷縣誌卻無片言記載。

1668年,(清康熙七年)地震,城墻多處倒塌,城門樓僅存2個,城堞僅存30余。宿虹同知鄧元燦重修。1768年(乾隆三十二年),知縣池春玲重修,改東之迎薰為朝陽,增設東西水門各壹。城池變為周三裏、高二丈壹尺,厚三尺六寸,堞八百四。爾後,鹹豐年間,胡榮本、王獻琛等重修,並在城外增建土圩,長壹千六百余丈。1894年(光緒十九年),知縣蕭仁暉續修,並在城外建哨門、吊橋、炮樓、涵洞等。1928年時,增辟北城門,命名中山。清末民初時,宿遷城北至今馬陵中學,東至今幸福中路,南至今黃運路,西至今黃河東路60米。縣署和鐘吾驛站居城中偏北。小南門和北城門間由富貴街(今中山路)相通,縣署前的府前街與西城門和富貴街相通。縣署西為太平街。東城門內壹條路與富貴街相通。城內有寺、廟、宮、祠8座。

建國後,因城市建設需要,宿遷古城於1952年初拆除,只保留西城門。1970年左右,西城門亦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