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與北固山有關的詩

與北固山有關的詩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譯文:

郁郁蔥蔥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蕩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希望北歸的大雁捎到洛陽去。

擴展資料:

“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人的視野也因之開闊。這壹句,寫得恢弘闊大,下壹句“風正壹帆懸”,便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著的樣子。

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壹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壹句寫小景已相當傳神。

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子,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如果在三峽行船,即使風順而風和,卻依然波翻浪湧,這樣的小景也是難得出現的。詩句妙在通過“風正壹帆懸”這壹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也表現出了。

取象宏大,春來雪融,江水漫漲,崖岸寬闊,和風勁吹,船帆鼓起,何其壯也。如這裏的“生”與“入”二字,不僅使得這壹聯對仗工穩,更妙在這兩字壹出,才使得“海日”和“殘夜”、“江春”與“舊年”兩不相幹之事物有了聯系,而且還因之而生動起來。

太陽從幽暗的大海上壹點點升起,如子之脫離母腹而漸現,這壹“生”字實在是形象極了。太陽剛升,大地還基本處於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這個“殘”字寫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動的,卻又是無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陽,卻又因太陽而消退!

而“入”字更生動,任妳江南雖還是舊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卻已將江邊的柳樹塗上了壹層春色。這壹“入”字很不客氣,它幾乎是帶有強迫的楔入,寫出了新生的銳氣。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見,而特於“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點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環境與所見。

這些字都下得簡潔而極有分寸。因為他不止是寫出了歲暮臘殘的景象,而且也寫出了此壹時具體的視覺之差距,故而顯得生動鮮活。舊年不肯退去,然而終於阻擋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卻又似乎並不管妳願不願意,而要硬性地楔入,這壹“入”字確有警人的不可阻擋之勢。

張說好提攜後進,銳意改革,和他之欣賞此新舊遞替之詩意,恐不無關系。這也許就是他要手題於政事堂的原因。對仗工穩且隱含哲理。“生”、“入”不僅為這聯增添了動感,還使看似兩對毫無關系的詞有了聯系。“形容景物,絕妙千古”——王夫之。這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

百度百科-次北固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