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問題,壹直是當今社會面臨的壹個重大問題。小到壹個人、壹個單位,大到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無不為謀求發展而做出努力。然而,向何處發展,怎樣發展?其中的學問卻令人頗費心思。
中央電視臺曾播放過這樣壹句廣告語: “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尺度把握人生。”
之所以非常欣賞這句話,就在於它道出了解決發展問題的思路,給人以很大的啟迪。其實,壹個人視野的遠近、觀念的更新和尺度的把握,無不是“境界”問題,它們都源於人所處的“高度”。總之壹句話:高度決定境界!
鷹擊長空,自由翺翔,俯瞰之下,壹切盡收眼底,這是“井底之蛙”永遠不可想象的境界;“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無限風光在險峰”,這是面對高山險阻望而卻步的弱者無法領略的境界。所以我們說,沒有高度,就沒有廣闊的視野,也就沒有臻善完美的境界。
好在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不同於“井底之蛙”,畢竟都有所追求。那麽,壹個人怎樣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
壹、高度決定境界,首先在於學習
對於壹個人來說,要把普通的工作做好並不難,難的是將其做到極致,成為這個職業的專家和權威;對於壹個行業來說,爭先樹優並不難,難的是將其創成品牌,成為這個行業爭相學習的名牌和典型。要有這樣的境界,關鍵是要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在這個基礎上再勇攀高峰,開拓創新,爭取更大的進步。
古人雲:“學,然後知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就知道與別人的差距,知道了不如人家,然後勤奮學習,迎頭趕上,在追趕別人的同時從而提高了自己。古往今來大凡有成就者,無不明白“學無止境”的道理。這“學無止境”,其實就是壹個大境界。
二、高度決定境界,其次在於開放
開放意味著接納,開放意味著融合。眾所周知,我國封建社會長期以來的閉關鎖國,最終導致了中華民族近代史上的百年恥辱。曾幾何時,我們祖先笑人“夜郎自大”,而當八國聯軍的鐵蹄肆意踐踏華夏山河的時候,人家又何嘗不笑我“東亞病夫”?
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從改革開放到今天的構建人類命運***同體,我們中華民族以史無前例的博大胸襟和豪邁氣概昂首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歸功於我們的開放和融合。試想,如果沒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建國之初高瞻遠矚的視野和改革開放以來海納百川的氣魄,我們又怎能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境界。
三、高度決定境界,當然還要創新
英國17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曾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壹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這只是他壹時謙虛之詞,但細細想來,卻耐人尋味。學習他人不應只是跟在人家的後面,還要勇於創新,還要敢於超越。“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我想,我們每壹個如果都能有如此遠見卓識,必將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至高境界。
人生路上,我們總想看到最美的風景;事業園中,我們總想收獲累累的碩果。當我們看到別人成功抑或羨慕大美境界的時候,是否問過自己:我是否真正努力過?是否攀過壹個又壹個人生的山峰?是否達到壹個又壹個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