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在《沁園春長沙》中“看”字涉及的範圍從( )句到( )句,這樣的詞在詩詞中被稱為( )?

在《沁園春長沙》中“看”字涉及的範圍從( )句到( )句,這樣的詞在詩詞中被稱為( )?

白描意向。

後面的詞句由“看”字領起,連貫直下,壹氣呵成。遠望:萬山紅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視:鷹擊長空;俯察:魚翔淺底。遠近高低,全收眼底。

這是壹幅充滿了強烈動感、強勁力度、濃烈色彩的立體的秋色圖。這是主客觀的統壹,更是獨抒性靈的個性色彩的濃重鋪染!壹“爭”壹“擊”壹“翔”,充盈著劇變之動、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靜為動,透視著頑強的生命動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紅是“紅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數量之多:山以萬計,林以層數,舸以百論;第三是情緒之烈:紅綠兩種顏色爭輝,船只競相前進。

---------------------華麗麗的分割線--------------------------------

另附兩篇賞析供妳了解詩詞。

上闋的景物是由遠即近,由高到低,由靜即動。其中又包含了描寫顏色的詞語,使整個秋景多姿多彩。幾個動詞的運用,如:“擊”,“翔”,“競”

萬山紅遍 壹派壯麗秋景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於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壹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壹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系起來,贊嘆:“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壹。

這首詞上半闋著重寫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壹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壹個高遠的深秋境界裏。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者不僅看到了眼前嶽麓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和祖國無數山嶽中由綠變紅的烏柏、水杉、槭樹、槲樹、黃連木……那壹重重山,壹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壹抹,暈染得壹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艷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仰視,“鷹擊長空”,萬裏無雲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裏,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遊。作者以短短四句詩,描繪出壹幅立體的寥廓萬裏、絢麗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當代著名的嶺南畫派大家關山月濃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圖。不愧為“驅山走海置眼前”(李白《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咫尺應須論萬裏”(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的大手筆。它與作者的另壹首詞《沁園春雪》所描繪的“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北國風光,均是古典詩詞中前所未有的雄奇偉麗的全景式風景畫。

風華正茂 壹段崢嶸歲月

崇高美表現於內在方面,則為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弩斯在《論崇高》壹文中,就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首詞的下半闋著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這種抒發,首先是通過回憶引出的。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作者想起曾和當年的同學和朋友,在橘子洲壹帶散步,遊泳,暢論天下大事的情景,回憶起那壹段難忘的崢嶸歲月。

這首詞寫於1925年深秋。大約是在毛澤東同誌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所寫的。毛澤東同誌從1911至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國內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壹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產黨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形勢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歲月,如歷史群山中聳峙的壹座又壹座崢嶸的高峰。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在這崢嶸歲月裏,作者和他的同學如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等立誌救國的知識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熱情奔放。詩人巧妙地化用了《莊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的意境,來形容新時代的青年從舊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自由奔放的胸襟。(揮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當旺盛有力的意思。過去有人解釋“揮斥”為批判駁斥,“方遒”為專家權威,是不準確的。)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是對“崢嶸歲月”“揮斥方遒”的進壹步具體化。面對“萬山紅遍”的美景,他們既贊嘆錦繡河山的壯美,又悲憤大好河山的沈淪。於是,發表激濁揚清的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鄙視當時的“萬戶侯”——軍閥如糞土。在這壹時期,毛澤東同誌在長沙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等軍閥的活動。特別是創辦《湘江評論》,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1921年中國***產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這些既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具體內容,又是寫作這首詞的時代背景。了解這個背景,有助於我們進壹步體會詞中閃耀著的革命者崇高心靈的美的光芒。

中流擊水 壹腔拿雲心事

“少年心事當拿雲。”(李賀《致酒行》) 詩人和同伴們的拿雲心事,從“攜來百侶曾遊”到“糞土當年萬戶侯”,可說是直抒胸臆,盡情傾吐,如長江大河,滔滔而下,氣勢磅礴,痛快淋漓。在結尾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則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達了壹代革命青年的淩雲壯誌。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壹種解釋認為“擊水”為遊泳,在激流中奮臂劃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擋了飛速前進的船舶。我總感覺這壹意境與作者贊揚“百舸爭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傾向於“中流擊水”即“中流擊楫”的轉化。《晉書·祖逖傳》: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後來“中流擊楫”就成了立誓復興祖國的代詞。在這裏正表示詩人要在新時代的大潮裏,乘風破浪,鼓槳前進,立誓振興中華的壯誌豪情。使人讀後仿佛聽到了壹顆愛國愛民的赤心,在怦怦躍動,從而感受到壹種偉大胸懷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國古典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很講究情與景的交融。劉勰說:“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龍》)謝榛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以數言而統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矣。”(《四溟詩話》)這首詞較好地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闋雖著重寫景,卻處處景中寓情。“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詩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向往與追求。“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的感嘆,則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下半闋雖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為壹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壹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華麗麗的分割線--------------------------------

鑒賞古往今來,凡誌趣超群、報負高遠之士,常常覽物抒情,慷慨言誌。特別是在簦高放眼天地之間時,長時間積蘊的關於生活的艱辛、社會的憂患、天地之巨變等方面的感觸,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誦於口頭,或瀉於筆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發自己的雄心壯誌;陳子昂簦上幽州臺,萬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嘆時運之不濟、人生之短促。這類名篇佳作舉不勝舉。毛澤東創作的這首詞,與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梗為開闊,氣勢梗為恢宏,哲理更為厚重,達到了美與力的最佳融合。詞的上段,勾勒出無比壯美、充滿生氣的秋天圖畫。首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好似猛地推出的電影特寫鏡頭:我站在橘子洲頭,身軀被清寒凝重的氛圍所籠罩,腳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點明了時節、地點和環境,又為下文的描寫作了非常自然的墊鋪。

後面的詞句由“看”字領起,連貫直下,壹氣呵成。遠望:萬山紅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視:鷹擊長空;俯察:魚翔淺底。遠近高低,全收眼底。

這是壹幅充滿了強烈動感、強勁力度、濃烈色彩的立體的秋色圖。這是主客觀的統壹,更是獨抒性靈的個性色彩的濃重鋪染!壹“爭”壹“擊”壹“翔”,充盈著劇變之動、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靜為動,透視著頑強的生命動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紅是“紅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數量之多:山以萬計,林以層數,舸以百論;第三是情緒之烈:紅綠兩種顏色爭輝,船只競相前進,鷹與鷹較量,甚至連水裏的魚也要與雄鷹比試。當然,這是詞人將自己的激情註入萬物,使筆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個性色彩。特別是“萬類霜天競自由”壹句,化實為虛,兼類而及,將意境升華為深邃莫測卻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閃射出哲理的光輝。文人對四季的變演極為敏感,但各人對同壹自然現象觀察的角度、觀察的方式等等都千差萬別,因此所發出的感慨也不壹樣。歷代文人對秋的描寫大多是悲秋、傷秋的意蘊,唯獨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然而相形之下,毛澤東這首詞更其壯美,更其闊大。他不僅狀寫了秋色秋韻,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偉人。縱觀全詞就足以看出毛澤東學古不泥古,繼承更超越的稟賦和情懷。走筆至此,詞人的筆陡壹轉彎,化景物為情思;“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這個問題妳想過嗎?他想過嗎?其他的偉人想過嗎?沒有。但毛澤東想了,也問了,這是“天問”,是主宰歷史命運的世紀之問,要知道,毛澤東當時僅32歲!

上段寫的是“今日之遊”;描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下段則是回憶“昔日之遊”,表述的是小“我”同壹個激進的群體發生的關系。壹個人獨遊多少有點孤寂感,當年同朋友結伴來遊,生活是多麽充實多麽豐富。長沙,在詞人的人生旅程中,是社會生活的初始舞臺,又是革命鬥爭的壯麗舞臺。“崢嶸歲月稠”正是對昔日學習、戰鬥審核的高度藝術概括。詞人的註意力不在遊戲山水,而在對歷史使命的指點,在對當時革命形勢的判斷,對中國革命領導權的等問題的思考。在憶起往昔歲月時,感情之水頓時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來是以“恰”字引起的六個短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隨著詞句的展開,情感越來越激越,迸出了壹句驚天動地、振聾發聵的強音:“糞土當年萬戶侯”!!讀到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詞人的氣慨多麽的豪邁,氣勢多麽的磅礴。而詞的結尾則意味深長。“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壹問句,呼應了上片的壹問,也回答了上片的問題:正是這些“到中流擊水”的英豪,代表著“主沈浮”的新生力量。全詞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無窮。

“意象”是我國古典美學中的壹個術語,它包括“意”和“象”兩方面的內容。這裏的“意”指的是創作主體的思想感情,這裏的“象”指的是作為創作客體的客觀物象。詩歌的意象就是詩人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則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組合所構成的壹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氣勢磅礴,畫面壯闊,意象壯美,意境高遠。筆者認為,如果從意象美的角度去賞析這首詞,對準確把握這首詞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也許能另辟壹徑。

《沁園春·長沙》壹詞的意象美突出表現在景物的選取上,作者視野開闊,選取的景物或廣博,或宏偉,或雄峻。以上闋“看”字所總領的幾句詞為例,有山上的“層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鷹,有水底的遊魚。而從景物的狀態看,有靜態的火紅的楓林,有動態的“爭流”的“百舸”等。作者從遠望到近觀,從仰視到俯瞰,天長地闊,山紅水綠,“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陸機《文賦》)。

作者對景物的選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約於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傷秋”“嘆秋”等詩文就正是由他們特定的“意”所決定的。譬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將“意”立在“斷腸人在天涯”,所選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樹”“昏鴉”“瘦馬”等;杜甫的《登高》將“意”立在“萬裏悲秋”“艱難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離不開那“哀猿”“落木”等。毛澤東的立意積極向上,昂揚奮進,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競相向上、生機勃勃的景物了,如萬山、層林、百舸、雄鷹、遊魚等。

《沁園春·長沙》壹詞的意象美還表現在意象的表達上。意象的選擇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達則更應別具匠心。詩人筆下的意象不應是客觀的白描,而應是“灌註了生氣的形象”(康德語),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為了給選取的客觀物象“灌註”更多的生氣,很註重意象的表達,如上闋中“看”字所總領的壹組意象群,其中“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中的“萬”“層”“漫”以及“遍”“盡”“透”這些詞在範圍、程度、層次等方面,使紅綠兩色更為突出,更為豐富,更為濃艷鮮明,令人感到可愛。詩人除了表現山紅水綠的靜景的優美外,還著意描寫事物動態的壯美,“百舸爭流”中的“爭”字,給碧綠無塵的江面增加了昂揚奮進的氣氛,活現出千帆競發、爭先恐後的熱烈場面。“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由於“擊”“翔”這兩個富有創造性和表現力的動詞的運用,準確而生動地刻畫出了在萬裏長空中鷹飛的矯健和在清澈見底的江水中魚遊的歡愉自在,如果把“擊”“翔”換作“飛”“遊”,就表達不出雄鷹展翅飛翔時矯健有力的姿態,表達不出魚遊水中那輕快自在的情趣。詩人在“萬類霜天競自由”中用壹個“竟”字,則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嚴霜下的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讓人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贊美。

《沁園春·長沙》壹詞的意象美表現在意象的組合上。詩詞中的意境內涵不僅包蘊在壹個個意象之中,更體現在意象的組合關系之中。詩人們寫詩,往往將壹個個單壹的意象按照美的規律,組成有機的、有時空距離的、有層次的畫面,使其產生連貫、對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讀者展示絢麗多彩的生活圖景,傳達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詩人們常用多種方式來實現意象的組合,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主要采用並置式和輻射式兩種方式。

詩詞意象的並置,如同電影鏡頭的蒙太奇組接,主要將單個的意象以並列的形式相互並置在壹起,從而形成全詞整體的“復象美”,亦即組合美。如上闋中“看”字所總領的壹組意象群,從整體上看都是並列關系,詩人以並置的手法將意象組合在壹起,並且註意動靜搭配,遠近結合,從而構成壹幅色彩絢麗的“湘江秋色圖”。又如詞的下闋中所回憶的往昔生活,也是兩兩並置,突出了年輕的革命者奮發向上、敢作敢為的精神,為我們描繪了壹幅幅生氣勃勃的“少年學子圖”。

詩詞意象的輻射,即在群體意象中以壹意象為中心並由此向四周“輻射”而形成壹個意象群。仍以上闋“看”字所總領的七句為例,“萬山”“層林”“百舸”“雄鷹”“遊魚”等意象則是在中心意象“萬類霜天”的輻射下形成的,下闋中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兩個並置的復合意象也是在“風華正茂”的“同學少年”的輻射下形成的。而從全詞看,中心意象應該是“獨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則是在這壹中心意象的“輻射”下形成的。在這裏,胸懷博大的看風景人也便成了“風景”,這是壹幅氣勢磅礴的“偉人圖”呵!

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由於選取物象典型,表達意象生動,組合意象巧妙,創造出了高遠的意境,形成了壹幅幅壯闊的畫面,使得這首詞具有很強的審美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