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解讀
全詩四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深秋時節,山上那條曲折的石頭小徑,壹直向高處深處伸展去,呈現出壹派獨特的風光。山間白雲飄浮,悠悠如絮,遠遠望去,隱約可見有居住的人家。〕
第壹層,寫作者行經山麓,遙望遠山所看到的景物。
“遠”,言山之深,徑之長。“上”,言山高而陡。“斜”,形容路的盤曲旋上,同時也寫出了山的高大陡峭。“寒山”,指晚秋的山。壹個“寒”字,將深秋的清冷寫得溢於紙上,很有透澈肌膚之感。“寒山”清冷,“石徑”通幽,格調融洽,色彩諧調,令人感到幽深,冷寂無比。“山高——徑斜——氣寒”,寫出了壹個凈潔幽靜的境地。詩人筆下的“寒山”、“石徑”,令人感到有不盡的余味:既感到真切而又那麽渺茫,既感到顯明而又那麽隱幽,既感到清澈而又那樣深沈。詩的第壹句便表現出了詩人寫景的獨到別致,首句不但點明了題,而“寒山”的“斜徑”把讀者已引入了極為美妙幽深的境界中去了。
時已傍晚,寫“雲”卻用了“白”字,並沒有采用常人所用的什麽“彩霞、紅雲”之類,這正與深秋的“寒山”相映合。高山之巔“白雲”悠悠,如絮飄飄,恬靜輕柔而又微帶寒意。“寒”是所感,“白”是所見,這兩種感覺形象更增添了晚秋的氣氛和色彩。“白雲”的“生處”是“寒山”,山之巔飄白雲,有的上升,有的遁去,“寒山”為源,“生”之不斷,去之不絕。“白雲”“寒山”的靜景,由壹個“生”字,變靜為動,呈現出壹種明滅、隱現的動態景觀。“生”給予“寒山”無窮的活力,也給了“寒山”不盡的生機。“人家”承接“白雲”,詩人把“人家”點畫於高山雲深之處,別具匠心,壹反寒秋的荒涼蕭瑟景色,壹筆橫掃悲秋者的淒淒慘慘的情調。在“白雲生處”點綴以“人家”,使整個“寒山、石徑、白雲”的畫面具有了生機。“白雲”、“人家”細細吟詠起來,深感音節的響亮,格調的明快,感 *** 彩的協調。也深深感到寓意的深遠,韻味的深悠。可見詩人豐富的想象,堅實的功力。“人家”與“石徑”,意義銜接也極為微妙。“人家”,詩人並未交代何樣人家,只交代了“寒山”“石徑”的住處環境,“人家”便極有品味的余地了。
上聯,詩人著意寫了“寒山石徑”、白雲人家,畫面的明快,色彩的清淡,意境的深幽,都達到了道地境界。讀了如入其境,感其幽,如睹其景,生其情,令人賞心悅目,萬慮盡除,情操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凈化。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晚秋的楓樹,在傍晚落日余暉的映照下,其樹如火,其葉如丹。隨著山勢的起伏,壹簇接壹簇,壹片連壹片,看不見頭,望不到邊,勝過春天漫山遍野盛開的紅花。因而我喜愛這楓林美景,停下車來逗留,忘返。〕
第二層,寫車行山中所看到的漫山紅葉。
“停車”,對題“山行”。上聯寫詩人山間車行之所見,山景固然美妙,但終究未能誘發詩人“停車”的動機,而當“晚”秋“晚”照的楓林映入眼簾時,“停車”念頭頓生,可見楓林晚照的壯觀。“停車”,形象地寫出了遍山燃燒的楓林和遙相輝映的晚霞,以及對詩人的誘惑力。這種天然不雕的壯觀美景,令“行人忘其駕”,倒算不上誇張的。這是因為對“楓林晚照”愛得深,愛得入迷。高山之上有“白雲”,漫山遍野有“楓林”,遠方天邊掛彩霞,誰人不愛,誰人不迷!詩人以濃墨橫潑出“楓林晚”的壹派壯麗景觀,故而“停車”愛賞,將詩人的情感活動揭示無余。
全詩以“霜葉紅於二月花”作結,這是最精彩的壹筆,它揭示並深化了主題。楓葉深秋變紅,經霜更艷。“葉”以“霜”飾,這自然與“晚”“寒”作了照應。“晚”秋天寒,天“寒”霜重,“霜”重葉紅,“葉”紅似火,火燃遍山,勝於春“花”,其勢尤盛。灰色的秋,在杜牧的筆下,洗滌壹空。字字有朝氣,句句溢生機,把詩人開朗的襟懷,深沈的思索,對大自然執著的愛,都融進了“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晚照中去了。“二月花”托接著“霜葉”,二者形成了鮮明的反襯,經“紅於”壹轉壹提,二月的春“花”也顯得黯淡無彩了。“紅於”,是詩人的主觀感覺與評價。“花”,本是春風、春雨、春景的化身。值此楓林晚照之際,楓葉如燃,火紅勝“花”,這幾種大自然的奇異景象,經詩人的筆端流出,繪成了壹幅“楓林晚照圖”。“寒山”、翠柏、“白雲”映襯著遍山的“紅葉”,使這“楓林晚照圖”更為明麗,壯觀。詩人豪放的情懷,對祖國河山的無比熱愛,表達得淋漓盡致。
綜述
這首詩寫作者在山行中所見到的壯麗秋景。
全詩緊扣題目“山行”展開,寫詩人山行之所見: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晚照,構成了壹幅爽朗明凈的畫面。“霜葉紅於二月花”句最富內涵:時至深秋,百花雕謝,萬木蕭條,壹片衰敗景象。唯獨楓樹,藐視風霜,迎風而立,身姿挺拔,樹葉茂密,經風霜而色愈重,韻愈美,風姿卓著。表現了它不畏嚴霜,不怕磨難,積極向上,無比堅強的可貴品格。這句詩別開生面,使詩的情調昂揚向上,給人以積極樂觀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