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壹小舟,擁毳衣爐火⑤,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⑥,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⑦。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⑧,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壹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⑩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說相公⑩④癡,更⑩⑤有癡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明思宗朱由檢年號(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8點左右。更:舊時壹夜分為五更,每更的大約2小時。
④挐:通“橈”,撐(船),劃(船)。壹作“拏”。
⑤擁毳衣爐火:穿著皮毛衣,帶著火爐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鳥獸的細毛。
⑥霧凇沆碭:形容雪夜寒氣彌漫。霧凇,雲、水氣;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雲氣,凇是從湖面上蒸發的水汽,霧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鞏《冬夜即事詩》自註:“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沆,形容大水
⑦壹白:全白。
⑧長堤壹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壹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⑩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這裏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聲詞。
⑩④相公:舊時對士人的尊稱。
⑩⑤更:還。
⑩⑥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
譯文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壹天初更(晚上八點左右)後,我穿著毛皮衣服、帶著火爐,撐著船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壹片彌漫,天、雲、山、水,渾然壹體,白茫茫壹片。湖上有比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的壹道痕跡,湖心亭的壹點輪廓,和我的壹葉小舟,舟中的兩三點人影罷了。
到了亭子裏,有兩個人鋪好了毛氈相對而坐,壹個童子正在燒酒,酒爐裏的水燒得滾沸(燒酒時,應用爐子灌些水再把酒壺放在裏面用火煮)。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麽還能碰上您這樣的人呢!”拉著我壹同飲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後和他們道別。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下船的時候,船夫小聲說到:“不要說相公您癡情於這雪景,還有像您壹樣對這雪景癡情的人呢!”
2.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翻譯及重點拼音翻譯: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壹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壹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壹片彌漫,天和雲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皚皚的。湖上的影子,只有壹道長堤的痕跡,壹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壹葉小舟,舟中的兩三粒人影罷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壹個小孩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著我壹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後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像相公您壹樣癡的人啊!”
拼音:
1、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定,開始。
2、拏:通“橈”,撐(船)。
3、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4、強(qiǎng)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
3.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理解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壹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壹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翻譯: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遊人全無,連鳥聲也都聽不見了。
這壹天天剛剛亮,我劃著壹只小船,穿著皮袍,帶著火爐,壹個人去湖心亭欣賞雪景。樹掛晶瑩,白氣彌漫,天、雲、山、水,上上下下壹片雪白。
湖上能見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壹道淡淡的痕跡,湖心亭是壹片白中的壹點,和我的船像壹片漂在湖中的草葉,船上的人像兩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經有兩個人鋪著氈席,對坐在那兒,壹個小仆人燒著酒爐,爐上的酒正在沸騰。
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湖中哪能還有這樣賞雪的癡情人!”拉著我壹同喝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就告別。
問他們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時候,替我駕船的人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先生癡,還有像妳壹樣癡的人。”
4. 湖心亭看雪主要內容原文
湖心亭看雪 ① 崇禎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③,余拏④壹小船,擁毳衣爐火⑤,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⑥,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⑦。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⑧,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壹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飲。余強⑩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編輯本段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連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飛鳥的聲音全都消失了。 這壹天初更以後(大約八點以後),我撐著壹只小船,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欣賞雪景。冰花壹片彌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全白了。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壹道長堤的痕跡,壹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壹葉小舟,舟中的兩三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席,相對而坐,壹個小書童正在燒酒,酒爐中的酒正在沸騰。(那兩個人)看見我,十分驚喜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能遇見妳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便拉著我壹同喝酒。我痛飲了三大杯就告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還有比相公您更癡的人!” 1.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2.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明思宗朱由檢年號(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夜間計時,壹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定,開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為撐,劃,牽引,撐(船)。 6.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乘船。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7.霧凇沆碭(hàng dàng)雪夜寒氣彌漫。霧凇,雲、水氣;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雲氣,凇,是從湖面上蒸發的水汽,這時因為天寒,凝成冰花。曾鞏《冬夜即事詩》自註:“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沆,形容大水。 8.上下壹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皚皚的。壹白,全白。壹,全;都。 9.長堤壹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壹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 10.壹芥壹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10.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11.強(qiǎng)飲痛快地喝。強:痛快。 12.大白大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大白:這裏指酒杯。 13.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4.舟子船夫。 15.喃象聲詞。 16.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後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 17.更還。 18.癡似癡於,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癡迷的意思。19.及到。。。。時
文章主題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湖、山、遊人,***同構成了壹種畫面感極強的藝術境界。 通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現了作者壹開始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同時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嘆。
5. 八年級上冊語文版文言文知識歸納八年級(上)全冊文言文知識歸納(壹) 通假字:通假 讀音 字義 例句 出處 要——邀 yāo 邀請 便要還家 《桃花源記》 具——俱 jù 詳盡 具答之 《桃花源記》 有——又 yòu 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八分有奇 《核舟記》 詘——屈 qū 彎曲 詘右臂支船 《核舟記》 衡——橫 héng 橫著的 左手倚壹衡木 《核舟記》 甫——父 fǔ 男子美稱,多附於字之後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核舟記》 簡——揀 jiǎn 挑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 與——舉 jǔ 選拔 選賢與能 《大道之行也》 矜——鰥 guān 老而無妻的人 矜、寡、孤、獨 《大道之行也》 曾——層 céng 重疊 蕩胸生曾雲 《望嶽》 闕——缺 quē 中斷 略無闕處 《三峽》 通假的類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二) 詞類活用:類型 例句 出處 解釋 意動用法 漁人甚異之 《桃花源記》 對……感到詫異 名詞作狀語 復前行、聽婦前致詞 《桃花源記》 往前、上前 形容詞作動詞 欲窮其林 《桃花源記》 窮盡,走到頭 名詞作動詞 有仙則名 《陋室銘》 有名氣 名詞作動詞 有龍則靈 《陋室銘》 有靈性 使動用法 無絲竹之亂耳 《陋室銘》 使……雜亂 使動用法 無案牘之勞形 《陋室銘》 使……勞累 名詞作動詞 不蔓不枝 《愛蓮說》 長枝蔓、長枝節 名詞作狀語 箬蓬覆之 《核舟記》 用箬蓬 名詞作狀語 石青糝之 《核舟記》 用石青 名詞作動詞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核舟記》 戴著高帽、長滿胡須 名詞作動詞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記》 梳著椎型發髻 名詞作形容詞 其色墨 《核舟記》 黑的 意動用法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為親人、以……為子女 形容詞作名詞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詞作名詞 造化鐘神秀 《望嶽》 神奇、秀麗的景色 意動用法 壹覽眾山小 《望嶽》 認為……小 使動用法 恨別鳥驚心 《春望》 使……受驚 形容詞作名詞 雖乘奔禦風 《三峽》 飛奔的馬 形容詞作名詞 空谷傳響 《三峽》 回聲 形容詞作動詞 夕日欲頹 《答謝中書書》 墜落 名詞作動詞 相與步於中庭 《記承天寺夜遊》 散步 名詞作狀語 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系腰 《觀潮》 用銀、用玉 形容詞作動詞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觀潮》 窮盡 名詞作動詞 皆披發文身 《觀潮》 畫著文彩 形容詞作動詞 上下壹白 《湖心亭看雪》 變白 名詞作動詞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詞作狀語 拄杖無時夜叩門 《遊山西村》 在夜裏 詞類活用的類型: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三) 壹詞多義:之 a. 漁人甚異之:代詞,指桃花林的美景 為 a. 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b. 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給,替 b. 水陸草木之花:結構助詞,的 c. 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c. 無絲竹之亂耳:取消主謂獨立性的結構助詞,不譯 d. 為宮室:做。這裏指雕刻。
e. 中軒敞者為窗:是 d. 何陋之有:賓語前置的標誌 f.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被 屬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焉 a. 不復出焉:兼詞,從這裏。 b. 神情與蘇、黃不屬:類似 b.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句尾語氣助詞,不譯。
c. 屬引淒異:連接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裏,怎麽 舍 a. 便舍船:離開 誌 a. 處處誌之:動詞,做標記 b. 屋舍儼然:房屋 b.尋向所誌:名詞,標記 尋 a. 尋向所誌:尋找 奇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特 b. 尋病終:不久 b. 八分有奇:指零數 可 a. 高可二黍許:大約 雲 a.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說 b. 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b. 蓋大蘇泛赤壁雲:句尾語氣助詞,不譯。 行 a. 復前行:走 閉 a. 是故謀閉而不興:封閉,阻塞 b.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曾 a. 計其長曾不盈寸:竟然 雖 a. 老嫗力雖衰:雖然 b. 蕩胸生曾雲:重疊 b. 雖乘奔禦風:即使 自 a. 自三峽七百裏中:在 絕 a. 沿溯阻絕:斷,中斷 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 絕崦多生怪柏:極 c. 自康樂以來:自從 c. 哀轉久絕:消失 與 a. 選賢與能:通“舉”,選拔 觀 a.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看 b.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欣賞 b. 天下之偉觀:景觀 c. 念無與為樂者:介詞,和 能 a.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能夠b. 以此誇能:能力,本領 d. 相與步於中庭:***同,壹起 e. 天與雲與山與水:連詞,和 僅 a. 僅如銀線:幾乎,將近 勢 a. 勢極雄豪:來勢,氣勢 b.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b.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更 a. 是日更定: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壹 a. 上下壹白:副詞,全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還 b. 惟長堤壹痕:數詞,壹 白 a. 上下壹白:形容詞,白色的 者 a.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人 b.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名詞,酒杯 b.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定語後置的標誌 (四) 古今異義類型 例句 古義 今義 出處 詞義轉移 芳草鮮美 鮮艷美麗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屋舍儼然 整齊的樣子 好象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阡陌交通 交錯相通 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沒有血緣關系的人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問所從來 從……來 從過去到現在 《桃花源記》 詞義縮小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和兒女 專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走投無路的境地 《桃花源記》 詞義轉移 。
6. 語文知識大全雪景古文《湖心亭看雪》 (明)張岱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壹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壹白.湖上影子,惟長堤壹痕,湖心亭壹點,與余舟壹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壹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註釋]1.毳:(cuì)2.碭:(dàng)3.沆:(hàng)4.凇:(sōng)5.氈:(zhān)[作者介紹]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山陰人,其先世為蜀之劍州人,故《自為墓誌銘》稱“蜀人張岱”.《登泰山記》(清)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裏.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四十五裏,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無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 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壹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時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
7. 求語文高壹文言文知識總結高壹上學期文言文基礎知識總結《勸 學》 文學及文體常識: 《勸學》作者是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後代表。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學派,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二十卷,為荀子及其門人所著。
寫出下列加點字詞的拼音: 須臾 yú 舟楫 jí 跬步 kuǐ 駑馬nú 鍥而不舍 qiè 金石可鏤 lòu 騏驥 jì古今異義詞: 1.蚓無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幫兇、走狗。2.金就礪則利 古義:金屬制品,此代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今義:黃金。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檢查; 今義:探究並領會。 找出下列通假字並釋義: 輮 以為輪 輮 通 “煣”, 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雖有槁暴 有 通 “又”。 暴 通 曝, 曬幹。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 通 “智”, 智慧。 君子生非異也 生 通 “性”, 天賦,資質。
活用情況:木直中繩, 輮以為輪。 輮,使動用法,用煣的工藝。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詞作狀語。
非利足也----非能水也 足,名詞作動詞,用腳走。水,名詞作動詞,遊泳。
壹詞多義: 於:青,取之於藍 ,而青於藍 :比。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比。
善假於物也:對, 向。之:鍥而舍之:代詞。
筋骨之強: 定語後置的標誌。 青,取之於藍 :代詞。
蚓無爪牙之利:定語後置的標誌。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的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 :代詞,木。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
而:表轉折:而寒於水 而致千裏 而絕江河 而青於藍 而聞者彰 而見者遠表修飾:順風而呼 登高而招 吾嘗跂而望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 。 表並列: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遞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鍥而不舍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者,代詞。組成名詞的“者字結構”,作“的人”講。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詞,表停頓,並提示下文要說的原因。
八、特殊句式 判斷句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幹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這是由於)煣的工藝使它變成這樣的。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登上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增長,但是遠處的人能看得見;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的天資同壹般人沒有什麽差別,(只是)他們善於借助外物罷了。固定句式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無以…” “沒有用來…的辦法”。
(所以不積累小步,就不能遠達千裏;不匯聚細流,就不能成為江海。)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飲地下的泉水,這是因為用心專壹的緣故。介詞結構後置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2、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冰,是水凝結成的,卻比水寒冷。《師 說》 韓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
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說”是古文中的壹種文體,屬議論文範圍,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
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壹類文體。壹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
本文闡述的是作者對從師問題的看法。 古今異義詞:(1)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義:求學的人。
今義:學問上有壹定成就的人。(2)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義:用來。
今義: 連詞,表因果關系。 (3)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 今義:初等教育學校(4)吾從而師之 古義:從,跟從;而,連詞。
今義:連詞。(5)今之眾人 古義:壹般人。
今義:很多人。找出下列通假字並釋義:傳道受業解惑 :同 授,傳授。
句讀之不知 : 同 逗,停頓。 或師焉,或不焉:同 否。
活用情況:吾從而師之:以……為師,意動用法。 而恥學於師:以------為恥,意動用法。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低於, 名詞作動詞。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 愚人 形容詞作名詞。
壹詞多義:之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些師道之不復: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句讀之不知 :表示賓語前置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代“六藝經傳” 古之學者:助詞,的 其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代詞,他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聖人 其皆出於此乎:副詞,大概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前指士大夫,後為語氣詞。
道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師道也: 道理道相似也: 道德學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風尚余嘉其能行古道: 風尚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專門技藝的人孔子師郯子……: 以---為師 吾師道也: 學習、效法或師焉,或不焉:從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吾從而師之:意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