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誌(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對比等。
壹、托物言誌
托物言誌就是通過對物品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誌向和意願。
托物言誌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壹種表現手法。所謂托物言誌,也稱寄意於物,是指詩人運用象征或起興等手法,通過描摹客觀上事物的某壹個方面的特征來表達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二、欲揚先抑
在作文中,采用這種手法,先表達對所描寫的事物或人的不滿之情。然後,壹般來說,總是在壹兩件小事中,突然轉變了看法。但在轉變過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讀者的***鳴。
這種手法的好處是,能夠很好的表達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三、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不同於托物言誌。是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自己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過景物來抒情,是壹種寫作手法。
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壹體。在文章中只寫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寫代替感情抒發,也就是王國維說的“壹切景語皆情語”。
四、對比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壹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對比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壹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寫作中的對比手法。
就是把事物、現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壹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壹個完整的藝術統壹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關系。運用這種手法,有利於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五、前後照應
指文章中的前伏或交代與後文相照應。
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開頭說:“我早已想寫—點文字,來記念幾個青年的作家。這並非為了別的,只因為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壹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壹下,照直說,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
這裏是壹個伏筆。後文有許多地方與這段文字相照應。這些前呼後應的文字,不僅使文章結構嚴密無隙,而且反復嘆詠,強化了感情表達。
百度百科-寫作手法
百度百科-托物言誌
百度百科-欲揚先抑
百度百科-借景抒情
百度百科-對比
百度百科-前後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