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唐朝詩歌的壹種泛稱,它對我國文學的發展有促進的作用。現如今,唐詩被許多人創作成書法作品,這些作品得到許多人的關註。下面是我整理的唐詩三百首毛筆書法作品圖片。
唐詩好看的毛筆書法作品欣賞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618年?907年)的詩,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唐代被視為中國歷來詩歌水平最高的黃金時期,因此有唐詩之說,與宋詞並舉。大部分唐詩都收錄在《全唐詩》中,自唐朝開始,有關唐詩的選本不斷湧現,而流傳最廣的當屬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唐詩是漢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漢文化寶庫中的壹顆明珠,同時也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按照時間,唐詩的創作分四個階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詩特色的毛筆書法圖片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壹種叫做絕句,壹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壹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壹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壹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初唐時期的古詩
這是唐詩繁榮的準備時期,重要詩人有被稱為?初唐四傑?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如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
這種激揚豪邁的格調,為唐初詩壇吹進壹股新風。詩中表現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寧可做個低級軍官(百夫長),也不想作書生老死窗下。繼?四傑?而起的是陳子昂,他從理論上對南朝以來衰弱的詩風提出批評,認為這類詩專門玩弄華麗的辭藻,內容空虛,拋棄了《詩經》重視思想性的傳統。對此他耿耿於心,提倡學習?漢魏風骨?,恢復建安時代的詩風。他的38首《感遇》詩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影響很大。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蒼涼遼闊,哀而不傷,被認為是懷古詩的絕唱。韓愈曾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評價了他在唐詩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問的貢獻主要在詩歌格律方面。他們總結了?永明體?以來詩人們探索詩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詩作,促進?近體詩?最後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