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枝詞
壹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
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
《香山避暑二絕》其壹
紗巾草履行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壹路涼風十八裏,臥乘籃輿睡中歸.
《暮江吟》
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珍月似弓.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作為唐代最多產的詩人,白居易壹生寫了許多的詩歌來描寫自然景物,並時時刻刻陶醉於大自然隨處可見的多樣景致中,從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陶冶個人的藝術情趣.下面以他描寫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幾首小詩為例,體會壹下,大詩人是怎樣用壹種藝術家的眼光來看待和欣賞大自然的.
我們先看《楊柳枝詞》:"壹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 "楊柳枝是唐代教坊的曲名,歌詞的形式是七言絕句,此題專門是詠楊柳的.這首詩前兩句寫春風蕩漾時楊柳枝條的婀娜多姿,妖嬈可愛,後兩句是詠物抒懷,感慨唏噓.壹年之際在於春,在大好春光來臨之際,最先向世界宣布春姑娘的來臨的非柳樹莫屬,所以,大凡詩人詠春之作,總少不了柳樹的身影,而柳樹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那報春的枝條.第壹句是特寫:"壹樹春風千萬枝",詩人只寫了壹棵柳樹,不過是壹棵樹長著千萬條柳枝的樹.由於春風拂動的關系,由靜態的"壹樹"搖身壹變,成了"千萬枝",這兩者在變換之間產生了壹種奇妙的視覺效果,即雖然看上去原本只是壹棵樹,但是樹上數不清的枝條卻被春風那雙無形的手壹壹掀動起來,迎風飄動,給人壹種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感覺.第二句更加細致地對這棵柳樹上的枝條進行精心的描畫,春風不但拂動了柳枝,而且吹發了新芽,那滿樹千條的柳枝上,於是綻出了數不清的嫩葉,遠遠望去,壹片嫩黃,而細長的柳枝早已不再像嚴冬時的那般僵直,而變得柔軟異常,隨著和煦的微風,時起時落,時高時低,在詩人眼裏,簡直像絲絳般的嫵媚柔順.如果我們嘗試著按照白居易的思路,暢想壹下他所展示的景象,壹棵尋常的柳樹,在春天的召喚下,煥發了勃勃的生機,萬千枝條上,吐露出嬌嫩的新芽,以它的金黃,以它的柔軟,向世人展示著生命的美好,歌唱著春天的到來,白居易不僅僅是在寫柳樹,而是在呼喚春天,歌唱生命,所以他能寫得這樣生機盎然,難怪《唐宋詩醇》要說此詩是"風致翩翩"了.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接下來沒有繼續春的禮贊,而是來了壹個壹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為這株柳樹鳴起不平來了,"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 "永豐坊為唐代東都洛陽坊裏名.想不到的是,這樣壹株充滿生命力的柳樹,卻長在壹種荒涼冷落的環境中,"西角",在西邊壹個背陰的角落裏,"荒園",生在壹個荒廢的庭院裏,那麽哪怕妳再婀娜多姿,風情萬種,又能有誰來賞識,有誰來關註呢 白居易在詩中營造出這樣前後強烈的反差,其用意何在呢 是僅僅在為這株茂盛的柳樹因生不逢地,而在大好春光之中獨自寂寞,無人賞識而深深惋惜呢,還是借物言誌,另有所指呢 這歷來引起過不少猜測與推理.有人認為,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對柳樹的痛惜之情,實際上是壹種對當時政治黑暗腐敗,人才被壓抑埋沒的深沈感慨;更有甚者,還有人以為,這是白居易在自己年老力衰時,為他身邊的那些豐華正茂的歌妓們有感而發的,據唐孟《本事詩》記載:"白尚書(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年既高邁,則小蠻方豐艷,因為楊柳之詞(即此篇《楊柳枝詞》)以托意."不管怎麽說,這首小詩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到底是為了政治還是為了身邊的紅顏而發,今天似乎也難下定論,但是,這首詩後來造成的影響,的確是作者本人當初自己也不曾想到的.關於這首詩,當時的河南尹盧貞有壹首和詩,並寫了題序:"永豐坊西南角園中,有垂柳壹株,柔條極茂,白尚書曾賦詩,傳入樂府,流遍京師.近有詔旨,取兩枝植於禁苑.乃知壹顧增十倍之價,非虛言也."白居易於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後寓居洛陽,直至會昌六年逝世.而盧貞任河南尹在會昌四年,治所就在洛陽.所以,白居易寫這首詩大約在會昌三年到五年之間,當時他已經年過古稀了.壹首題詠柳樹的閑適之作,會驚動最高統治者,在今天看來也許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從中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感受到唐代那種開放的社會環境,以及白居易本人在文壇上的巨大影響呢
《香山避暑二絕》也是他晚年隱居洛陽時寫的詩,這裏選的是第二首:"紗巾草履行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壹路涼風十八裏,臥乘籃輿睡中歸."古人說得好,心靜自然涼,而這首詩中所表達的正是這種在酷暑中尋找清涼世界的意境.老年退休以後的白居易,厭倦了政治上的爾虞我詐,隱居在東都洛陽,醉於心清靜無為,全身遠害,已經再沒有什麽政治風雲可以讓他動心思了,他只是盡自己的能力行善,在會昌四年(公元844年)特意施散家財,開鑿疏浚龍門八節灘河道,以利舟行,使得過往的航船再沒有往日的風險,成為當時出名的義舉.他自己則壹味的修身養性,吃齋念佛,在洛陽龍門對面的香山別墅裏,安度晚年了.這首詩寫的就是他在別墅中消夏的情趣,只見詩人戴著紗巾,穿著草鞋,身上是壹襲單衣,在傍晚時分,沿著山路下來,坐在轎子中,壹面觀賞著路旁山上茂密的草木,壹面享受著清涼的山風,哪裏還有壹點暑熱的影子,不知不覺中,竟然沈沈睡去,壹覺醒來時,才發現已經到了家門口了.詩人這種境界正是壹種不為外物所動,所以才能在酷暑中,怡然自得,安然度夏,有了這種平和的心態,自然能夠在任何時候都"壹路涼風",乾隆皇帝評這首詩是"北窗高枕,無此恬適.真足破除熱惱."(《唐宋詩醇》卷二十六)的確說得不錯,當把壹切都看透了之後,壹切的"熱惱"也就不系於心中了,這才是白居易"香山避暑"的不二法門呀.
《暮江吟》,這是壹首廣為流傳的七絕詩,屬於他的"雜律詩".寫的是傍晚時分,秋江之畔那迷人的景致.
詩歌先從夕陽入手:"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夕陽西下時,已沒有了太多的光和熱,日光照下來,已不再刺目灼熱,它靜靜地灑在江面上,是那樣地令人悅目柔和而又明快鮮艷,壹個"鋪"字,寫得格外傳神,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上了,所以光線不是從上面直射下來,而是斜斜地貼著地面照過來的.為了突出夕陽照江的特色,作者煞費苦心地選了這個"鋪"字,顯得非常平緩,寫出了秋日的柔和與夕陽的寧靜.江面在緩緩地流動,水面泛著細微的波浪,浪尖上,被夕陽照得呈現出紅色,而在浪底,由於天色已暗,所以是壹種碧綠色,整個江面隨著波浪的起伏,在夕陽下,波光粼粼,色彩斑斕,給人以美不勝收,目不暇接的豐富的視覺享受.
詩歌的後半段寫的是月亮初升時的迷人景象:"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珍月似弓."詩人被傍晚時分美麗的江景吸引,久久不肯離去,誰想到這番流連忘返,卻使他有機會領略了意想不到的景致."可憐"不是壹個表示同情憐愛的形容詞,而是非常可愛的意思.九月初三的月亮是上弦月,早早地升上了天空.在深秋的夜晚,露水在不知不覺中稍稍地降臨了.正因為是無聲的,所以詩人在壹開始並沒有發覺,而明亮的月光卻照出了它的到來.在身邊的草地上,點點滴滴,晶瑩剔透地發出神奇光亮的,原來竟是晶瑩的露珠呀.壹顆顆圓潤小巧,多麽像那令人喜愛的珍珠呀,"真珍"就是珍珠.詩人站在布滿露珠的草地上,擡起頭來望著天上的弦月,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雖然只是初月,卻像把彎彎的弓箭,掛在晴朗的天幕上,壹切都是靜悄悄地,露珠在無聲地閃亮,月光在無聲地灑向大地,多麽寧靜,多麽安詳的深秋初月之夜呀.作者從傍晚時分起就被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先是被那夕陽照射下的江流,後是被那初月映照下的草地,在尋常的景色中,詩人卻獲得了豐富的美感享受.據說這首詩是在他赴杭州任太守的途中,因為不堪朝中黨爭的日趨激烈,所以他自請外任,從這首詩中也可以感覺到他離開朝廷的心情是十分輕松的,有這種心境,自然也就更能夠體會出大自然的純靜與安寧了.
冬天最典型的特征當然非雪莫屬,白居易也寫了不少與雪有關的詩,《夜雪》只是其中的壹篇而已,不過雖然篇幅短小,卻寫得耐人尋味,波折委婉,有壹種曲徑通幽的效果.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白居易的詩歌多以通俗易懂見長,這首詩也不例外,睡著睡著覺,覺得厚厚的被子不能抵禦寒冷的入侵,甚至被凍醒了,不覺感到驚訝,今天夜裏這是怎麽壹回事 忽然間比往日冷了許多 要知道那時的人們是沒有天氣預報的,所以也不會預先知道天氣會發生什麽突然的變化.在似睡非睡之際,朦朦朧朧中,睜開眼睛壹看,發現竟然連窗戶外面也比往常亮了許多,這壹切究竟是什麽原因呢,作者心裏當然要琢磨壹下,讀者也在隨著詩歌的思路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其實在這裏作者已經巧妙地把夜裏下雪時的特征擺在讀者的面前了,壹個是氣溫比平時下降,所以同樣的被子蓋在身上,卻感到陣陣寒意襲來;壹個是光線比平時要亮,因為地面蒙上了厚厚的白雪,自然會起到反射光線的作用.不過,既然是寫詩,當然不會把話說透,而是要通過形象思維的方式來表達,所以作者要把這壹場大雪用他獨有的表達手段呈現在讀者眼前.被子冷,是壹個有關氣溫的感受細節,窗戶明亮,是壹個涉及光線的視覺細節,但由於作者是在屋裏睡覺,所以僅僅感到寒冷和明亮,並不能證實就壹定是下了壹場大雪,而下面兩句切入的角度,卻準確無誤地抓住了只有下雪而且是下大雪才能出現的特殊物象:"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人躺在被窩裏,從什麽地方判斷外面壹定是下了壹場大雪呢 就是從耳邊時時聽到大雪壓斷竹枝的聲音,這就完全可以肯定自己"知雪重"的判斷是正確的,而且如果是在白天,聲音嘈雜,可能就會聽不到竹枝被雪壓斷的細微的聲響了,可這種聲音在夜深人靜之時,聽起來卻是再清晰不過的了.
白居易的這首小詩,避熟就新,完全從感覺,從推理入手,雖然根本就沒有看見雪,但他卻別具特色,準確無誤地寫出了他對夜雪的感受.四句詩讀下來,每壹句都是寫的"夜雪",所以這個題目也是再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