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在《嶽陽樓記》裏提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壹種人生的最高境界,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壹種淡定的心態。
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說:“別人用壹年做成的事我用兩年,別人用五年做成的事我用十年,別人用十年做成的事我用二十年,實在不行了我就每天保持平和的心境,當他們離開這個人世的時候,我還愉快地活著。”
自古以來,生活難免充斥物欲,要不然範仲淹也不會寫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詩句。物質帶給我們的快樂到底有多大?當看到別人富甲壹方時,我們失去某些東西時,我們的心是否亂了?我們是不是以物喜了?我們有沒有以己悲過?
戰國時期,長城外住了壹位老翁。有壹天,老翁家裏養的壹匹馬無緣無故走失了。在寒外,馬是負重的主要工具,所以,鄰居都來安慰他,這位老翁卻很不在乎地說:“這未必不是福氣!”過了幾個月,走失的那匹馬居然帶了壹匹胡人的駿馬回家,這回真正是賺了,鄰居都來慶賀。這位老翁卻說:“這未必不是禍!”幾個月後, 老翁的兒子騎這匹胡馬摔斷了大腿,鄰居們佩服老翁的料事如神之余也趕來慰問,而這位老翁卻毫不在意地說:“這倒未必不是福!”事隔半年,胡人入侵,村裏的壯丁統統被征調當兵,戰死沙場者十之八九,而老翁的兒子卻因為摔斷了壹條腿免役而保住壹命。
塞翁這種透過現在看長遠、利弊並重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自然會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談定,這種淡定的心態為生活平添了壹份和諧,是人生的大智慧。
在生活中,物質不是評定幸福與快樂的唯壹準則,重要的是要有壹顆淡定的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輕松地走好人生的每壹步。
細細說來,“不以物喜”之“物”就是金錢、房子、車子、職位、權力,也就是名和利。“物”說白了,就是妳的財富、妳的成就、妳認為值得炫耀的東西。
“不以物喜”不僅僅是指不為物質名利所累,還有壹層含義,即得到的已經得到了,何必沾沾自喜,現在的財富和名利只是證明了過去的價值,在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太當回事,無論妳曾經取得了多麽輝煌的成就,就算是站在了輝煌的浪尖,依然要保持壹顆淡定的心。千萬要記住,我們的路還很長,更多的機會和挑戰壓在我們的前頭,如果我們只會欣賞現在的“物”,那麽我們就可能會失去更廣闊、更美好的未來。
“不以己悲”,說的是人只要活著,在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不當回事,不要在看到自己的弱點或是失敗的時候就輕易否定自己,讓自己陷入沮喪的情緒中,這樣也許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心境,完全埋沒了自己。
人的壹生面臨太多得失,所謂“得失”也許真的有得必有失,所謂“舍得”,也許真的先舍才有得!
其實,人生中的失去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化悲傷為力量。當妳不如意時,就把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吧,不要為那些不順心的事而煩惱。讓那些落寞的往事慢慢沈澱下去,我們才可以充分體會到生活的快樂和明媚。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我們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保持壹種淡定的心態,不因壹時的成就而得意忘形,也不因壹時的挫敗而妄自菲薄,世間壹切不過是過眼雲煙,大可壹笑而過。
晉迨禪師酷愛種植蘭花,視蘭花為友。壹日,晉迨禪師應邀出去講經說法,行前讓弟子好好照看蘭花。
弟子知道禪師鐘愛蘭花,因此看護得十分仔細。然而越是仔細越是出錯,在澆花時他不小心將蘭花架子撞倒,瓦盆破碎,花葉零落。看著壹地的殘花爛泥,弟子嚇壞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晚上,禪師回來,弟子報告了此事,以為禪師壹定很生氣,就請求師父懲罰自己。沒想到晉迨禪師竟然平靜地說:“妳不是故意的,又曉得毀壞東同不是壹件好事,以後會更小心做事,我還懲罰妳做什麽?我的確喜歡蘭花,視蘭花為友。但我種蘭花的目的是為了香花供佛,美化禪院的大眾心境,不是為了生氣煩惱啊!”
禪師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並沒有將蘭花視作自己畢生的牽掛(因為“牽掛”是喪失淡定心的“障礙”),因此,蘭花的有無,並不影響他心中的悲喜。
★正能量啟示錄:世上的任何東西,無論我們認為美好還是醜陋,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是有生有滅,我們不應該讓外在的事物或壹時的情感改變內心的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