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時期曾先後任大學生文學雜誌《課間文學》、《普通人》及先鋒理論雜誌《青年潮》主編;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主講新聞學概論、新聞評論學、新聞編輯學、新聞心理學、傳播學理論和基礎寫作、大學語文等課程;專攻中國新聞思想史、中國自由主義新聞史、抗戰新聞與文化傳播史、毛澤東文化哲學思想等。
從事寫作活動近四十多年,已發表600多萬字的散文、隨筆、雜文以及社會、文化評論和新聞評論文章,在讀者中具有廣泛的影響,被重慶市民稱譽為“最具火鍋性格的本土評論家”;同時被《20世紀重慶文學史》評價為“學者型作家的典範”:“壹直以清醒冷峻的現代理性精神和知識分子公***意識從事社會和歷史反思與批評,其學養和良知、審美達到了較完整的統壹,他的許多作品在深刻的哲理感悟和敏銳的藝術感覺中凸顯出犀利的批判鋒芒。”
1991年,因主編《重慶青年詩歌年鑒》並撰寫數萬字的評論文章》:《壹個內陸城市的詩歌精神或諾亞方舟》,成為新時期重慶文學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詩歌事件;1998年,因撰文尖銳批評“中國第壹文抄公”,掀起文壇打假熱潮,因而引起海內外數百家媒體的強烈關註,被文學界稱贊為“打假劍俠”。其打假事跡相繼被寫入《中國文壇打假備忘錄》、《文化口紅》、《重慶文壇打假忙》等暢銷書中;
1999年又因率先發表批評“散文大師”余秋雨“文革寫作”的尖銳文章:《靈魂拷問鏈條上的壹個重要缺環》,再次激起中國文壇軒然大波,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文化事件”之首。這壹事件被詳細記述在《“審判”余秋雨》、《余秋雨現象再批判》等著作當中;2007年,在全國第五屆書市活動中被重慶市民評選為“十大書評家”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