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壹湖景半日閑散文

壹湖景半日閑散文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史載有“海內奇觀,稱西湖者三,惠州其壹也”。兩年前,與家人去過惠州西湖,覺得它是惠州壹部典藏,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本色。那天時間匆忙,沒有行完整個景區,但我記住了那裏亭多、廊多、橋多、竹多、鳥多,文化氣息濃厚。尤記得湖中那個小島,有數不勝數的鳥兒。那是我見過的,除了故鄉“小鳥天堂”,另壹個可稱“小鳥天堂”的地方。

 去惠州西湖走走,成了壹種故鄉情結。似乎去了惠州西湖,就能聞到與故鄉相同的氣息,就能聽到與故鄉相似的鳥鳴。

 五月十日,我忽又想起惠州西湖。想去就去,馬上驅車前往。車以百裏時速在高速公路上奔馳。此時,天與山,披著薄薄的霧,在我眼前朦朦朧朧地晃動。從遠及近,我像壹陣急急的風吹向山體,在它們胸口呼嘯而過。霧色使我如入仙境,驚覺美景由心生,平時太過疏忽,在此路走過數次,竟無壹次發現其美。

 走了二十分鐘,忽下大雨,雨點像小石子敲打著車窗,看不清前路,我放慢車速,沿著車道前行。其實也不必急,西湖在惠州,永遠在惠州,我什麽時候到,它都在。那些雨滴,像壹只只晶瑩的眼睛,調皮地對著我笑。是否笑我癡狂,無約赴西湖,無懼風雨?車行了幾公裏,雨說停就停,看看馬路,壹點也不濕,原來此處沒下雨。同壹片天空下,左邊下雨,右邊出太陽,左右之間僅隔壹線。這天意,是誰也難以左右的啊。而我去惠州西湖的心意,也是誰也難以左右的。

 手機導航報出:已到惠州西湖,此次導航結束。我的目光迫切地環顧四周,很快搜索到惠州西湖的指示牌,車子壹拐彎,就看見西湖的壹角,湖邊種著高大的樹。馬路的另壹邊高樓林立,車輛不息。壹邊城市,壹邊自然,我是心向自然的人,必然會往湖邊走。打開車窗,湖上送來壹陣陣涼爽的風,這清新的氣息壹下子就讓人醉了。

 把車停在景區內的停車場。打開車門,圍墻內幾棵高大的長滿花的使君子樹吸引了我。最高那棵八米左右,想必是十幾年的老樹了。走近細看,樹上的花有白色、粉紅色和紅色,花萼管長六厘米左右,整朵花呈倒垂狀,花形像梅花,花瓣五片,花芯似豆芽。站在樹旁,淡淡的花香撲鼻而來。待秋天來了,樹上的果子就會成熟。傳說北宋年間潘洲壹位叫郭使君的郎中,經常用這種植物的種子入藥,治療小兒腹中的寄生蟲,效果極好,所以得名使君子。我默默地閱讀眼前幾棵使君子樹,它們像幾首豪放的宋詞,初見時的驚艷只是膚淺的直覺,它們與惠州西湖的情、它們以生俱來的藥性讓我肅然起敬。

 使君子長得如此繁茂,是這方水土的功勞,以生態測水土,此西湖定是好地方。壹邊想壹邊向前走,很快見到壹個門口,高高的青色門樓,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壹道紅色大門大開,鍍金的門環顯得貴氣莊重,門牌上刻著“豐渚園”三個大字。木柱上寫著楹聯“門倚東江遙接羅浮紫氣,園依荷澱近連玉塔彤雲。”二十個字,把豐渚園的地理位置和惠州的`主要名勝古跡概括其中。壹倚壹依,壹遙壹近,生動得體,引人聯想。跨入門內,壹股涼爽的氣息湧來,壹陣陣悠揚清婉的鋼琴曲傳來,隱約還聽見鳥聲。瞬間,我像壹只飛累了的鳥兒,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安詳的感覺油然而生。

 壹眼望去,豐渚園的建築古樸典雅,各式亭橋廊廡設計巧妙,或粉墻黛瓦,或飛檐翹角。亭周花紅柳綠,高樹林立。最惹人註目的是湖邊那棵鳳凰花,紅燦燦壹片,開得如火如荼。

 大門正面有壹假山,假山背後有壹亭。信步走向亭,見亭上刻著“五龍亭”。亭前有壹條小橋,叫“映月橋”。夏風微熱,亭邊柳條隨風擺動,我站在橋上,水中無月,但見陽光在水面上晃悠。只想在這午後的陽光下聽聽水慢慢流動的聲音,看著時間在我的指縫中帶走滯留已久的煩躁,靜靜地,站成壹枚清寧的月亮,把影子融入湖水。

 過了橋,進入五龍亭。亭的另壹頭與回廊之間架著壹條“相知橋”,這設計頗有意思,像原本不相關的兩個物體,因相知而相連,兩顆心相握成橋。忽然覺得,天與雲、雲與水、水與人、人與風都是相知的,因相知而和諧。亭上有朱紅色木柱和長凳。從前亭走到後亭,視野壹下子變寬,整個西湖像壹幅水墨畫呈現在我眼前。竟然看見了那個鳥兒棲息的小島,兩年前,我曾劃著船在小島周圍觀鳥。看見有鳥在島上飛翔,但看不清是什麽鳥,閉上眼能從鳥的叫聲中感受到鳥兒的歡快。我坐在回廊的長凳上,有壹種感動湧上心頭。

 這就是我夢裏的天堂,簡單、質樸、和諧、富饒。

 走出五龍亭,向右轉。見壹庭院,門楣上寫著“叩香門”,望著這三個字,我的手、眼睛、鼻子和耳朵形成了通感,準備去聞叩門內的香氣。再看門口兩邊有楹聯“蓓蕾無蕊休著色,虬枝有葉亦生香。”猜想門內壹定虬枝崢嶸,即使花未開,葉也香。

 我輕輕地跨入叩香門,不遠處有壹道拱形門,寫著“吟月門”,進入門內,被精致的亭臺樓閣和盆栽吸引。細看壹盆植物,枝葉繁茂,像龍蛇壹樣盤繞回斜,蜿蜒曲折地生長,根部厚厚的苔蘚證明了它的年齡和閱歷。園中間有壹個水池,魚在水裏遊,池上建有亭,叫“知魚軒”。右邊假山上建了壹座雄偉的“邀月樓”,踏上樓亭,眺望前方,西湖壹覽無余。在此,聆風、賞月、與魚語、與花伴,遠離塵世的紛爭和煩擾,過簡樸而詩意的日子,美哉!

 走盡壹條回廊,眼前出現壹池荷花,池上有個“荷花亭”,池邊有間“山蔭草堂”,此時,荷花大多含苞欲放,有的張開了幾片花瓣,有的似亭亭玉立的少女。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雨後的水珠躺在荷葉上,輕輕晃動,晶瑩剔透,閃閃發光,使整個畫面增加了幾分靈動。

 遁著花香,遁著琴音,遁著連通的橋在西湖左轉右轉,經過雙清亭、品勝樓、寄星樓、文昌閣、淩波畫舫等各式亭橋廊廡,在文人墨客的詩賦才情中汲取人文素養,在百花爭艷的亭前院後欣賞季節的精彩。

 不知不覺走入“暢遠樓”,這是離鳥島最近的樓臺,站在樓臺上,可清楚看見很多鳥氣定神閑地站在圍欄上,像壹個個音符,啾啾成曲。南方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熱,適合人和鳥定居。這些鳥能在這勝地生活,也是三生有幸了。

 沿著湖邊,向孤山走去。孤山上建有“東坡紀念館”。走進壹條窄路,湖邊種著壹排竹,竹枝挺拔,竹葉青翠,小路清涼通幽。蘇軾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土俗不可醫。”蘇軾的愛竹情懷洋溢在這條小路上。走在這條路上,覺得它像壹個布道者,又像壹位禪師,向我講述著人生的哲理。它使我明白在庸常的生活中,自己丟失了什麽,只有回歸自然,才能找到清澈的自己。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蘇東坡受過軒冕榮華,也曾踽踽獨行。他在希望與失望中,在振奮與淒涼中領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探索生活的底蘊。他不因苦難而冷漠,不因權利而迷失,蔑視身外的壹切,修身養性,造福百勝。蘇軾無疑是智者,也是仁者。把他的紀念館建在這裏是最適合不過了。然而,在這個清官難求的時代,還有多少人記得東坡的風骨?想著想著,不由得滿腦愁雲,揮之不去!

 清風陣陣,湖水輕拍湖邊的石頭,我仿佛在壹幅流動的畫中漫步,不知不覺到了東坡園。未上石階,已看見蘇東坡的雕像氣宇軒昂地站在臺階上。進入東坡園,看見王朝雲的雕像。王朝雲與東坡同甘***苦,給了東坡最美的愛情,卻青年喪子,三十四年病逝,留下東坡獨自終老,讓東坡用余生苦苦追思。望著這個被東坡視為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女子,我感慨萬千。她的壹生,幸福過,也悲傷過。如今安靜地坐在惠州西湖的孤山上,任憑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來緬懷憑吊。

 孤山上人煙稀少,林蔭蒼翠,透過樹葉的縫隙,看見山上的樓閣。沿著石階拾級而上,很快到達“東坡紀念館”。紀念館是領南建築結構,分為壹號館和二號館。壹號館門前有壹對威武的石獅子,門口鋪著紅墊,青磚墻配黑木格窗,紅柱白頂。館內陳列著反映蘇東坡生平的圖文、石碑、實物,有關東坡的事跡和文章的總結。二號館陳列著東坡的詩文、書法作品和相關書籍。

 蘇東坡被貶在惠州三年,其生活非常艱苦,經常缺米斷酒,多虧惠州太守等人饋贈薪米,方解決困境。好在,在困境中,東坡仍很樂觀,仍然對生活充滿希望。他請屠夫把官宦人家不要的羊脊骨賣給他,先把它煮熟,然後塗上酒和鹽,再放到火爐中烤壹烤,羊脊骨竟然酥香無比,他吃得津津有味。後來,蘇東坡還種菜、種藥、種茶。而蘇東坡種菜,除了解決生計問題,更多的還是從文人角度衡量勞作的價值。他把體力勞作當作怡養性情的壹種方式,他善於通過勞動去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在衣食窘迫的日子裏,蘇東坡還想著惠州百勝的疾苦,不忘給百勝造福。

 閱覽完二號紀念館,從館後門走出,在花園裏看見東坡和朝雲的雕像。東坡坐著,壹手撫弄膝上的琴,壹手扶著朝雲。朝雲站著,手挎著包,纖纖玉指虛托下巴,顯得溫婉嫵媚。這對惺惺相惜的才子佳人,雖沒有相伴到老,但他們的愛情讓無數人感動。

 身處這個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色為壹體的地方,覺得既莊重又愜意。

 蘇軾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我和我的影子很快就要消失在西湖,而西湖的風景和故事會成為我記憶的壹部分。或許某壹天,我又會像鳥兒壹樣飛來。

 悠揚的琴音如微風過耳,我如壹粒細小的塵埃,身不由已地走出西湖,再次混進熙熙攘攘的都市。

 這些年,那些無人關懷的土地顯得那麽孤獨。我看見有些田園消失了,有些河流幹涸了。人類要感恩大地,要明白自己的處境,要有憂患意識,要善待萬物,要從惡念中掙脫出來。我相信,文化和自然,能拯救壹個人的靈魂。像惠州西湖這樣的地方,不能消失。當有朋自遠方來,我會自豪地說,我帶妳去惠州西湖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