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詩意思解釋

古詩意思解釋

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指古代中國人創作的詩歌作品。

1、概念範圍

古詩,即中國古代的詩歌,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其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詩。從廣義上說,中國古代詩歌包括古代人所作的詩、詞、散曲等;從狹義上說,古詩僅指古代人所作的古體詩、近體詩。

2、包括

(1)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2)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壹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3)詞。詞是壹種詩的別體,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壹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

(4)散曲。壹種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行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

(5)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壹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於物而作,但壹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古詩的形式特點

1.句子的整齊

古典詩歌,除了詞和曲以外,多數是句子長短整齊的,如《詩經》基本上是四言,《楚辭》大體上是六言加上“兮”字,古體詩和近體詩大多數是五言或七言。

2.平仄和對仗

平、仄是漢語聲調的兩大類。在近體詩和詞、曲中,用字的平仄有相當嚴格的規定,在壹些位置上,必須用平聲字,在另壹些位置上,必須用仄聲字。對仗指的是壹聯詩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屬於同壹類。

3.詞藻和句法

每壹個漢字基本上都是壹個兼具形音義的獨立單位,而且很多漢字是壹字多義的,字與字之間粘合的關系多種多樣,所以,這種粘合而成的詩歌中的詞藻,就顯得異常復雜多樣。

在句法方面,由於漢語的特點,以及漢字的獨立性,在古典詩歌中,常常出現把兩個漢字拆開,或者把某些漢字從後面移到前面的情形,這叫倒裝。

4.節奏和韻律

從句式上看,古詩壹般四字為二、二;五字為二、二、壹;七字為二、二、二、壹。從意義上看,有時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況如:勢拔|五嶽|掩|赤城,這樣就成了二、二、壹、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