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想起兩個歷史人物,都是少年英雄、滿腹文采。不滿時政,反抗當時的強權。
均失敗被捕,在獄中寫下為人傳誦的詩篇,詩中表明自己慷慨就義、從容就死的決心。
而到如今,壹流芳千古,為後人稱贊。壹遺臭萬年,為世人所棄。
如果歷史是壹部戲,兩人的亮相都可謂精彩絕倫,博得滿場彩。而落幕時候,壹人仍是英雄,壹人卻為漢奸。何以差別如此巨大?
02
第壹個就是明末民族英雄夏完淳,五歲讀經書,七歲能詩文。十四歲隨父抗清,父殉難後,繼續抗戰。直至兵敗被俘,慷慨就義。
被捕後解往南京前,臨別松江時作《別雲間》:
述說自己三年飄零抗清,壹朝失敗被捕。感嘆山河淪陷,天地不復寬廣。黃泉路近,不舍故鄉。結尾基調激昂,給人以希望。
之後慷慨就義,殉國前還嘲諷當時已投降清廷的洪承疇。年僅十七歲,三百年後,想到那個傲然不跪、從容赴死的少年,依然讓人唏噓不已!
03
另壹位就是非常熟悉的汪精衛,1910年,時年27歲的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未遂,被捕入獄,判處死刑。在獄中賦絕命詩《被逮口占》,詩中曰:
可謂豪情萬丈,慷慨激昂。
之後汪精衛被肅親王善耆所救,改判無期。再後來,汪出獄,並在抗戰期間,建立汪偽政權,成了漢奸。
直讓人惋惜: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汪這壹結局跟那首詩意境相差也忒大了,有人為這首詩加了頭,完全改了意思:
前後之差異,思之也是讓人感嘆世事無常。
04
兩人同樣是少年英雄,同樣生活在風雲變幻,朝代交替的年代。
都是為國為民的革命者。都曾成為階下囚。卻因壹死壹生,壹個流芳到如今,壹個遺臭萬年。
誰說好死不如賴活著?!為何活到後來反而不如當初?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少年心思單純,抱著壹股子為國為民的熱情。而到了成年之後,卻總是患得患失,陷於算計和功利,忘記了當年的那份初心吧!
05
又想起白居易的那首詩:
當時成王年幼,周公輔之,周圍也是有很多人說三道四。說他攬權,意欲篡位之類的。直到成王成年,歸政於成王,才見其忠誠。
王莽在篡位之前,謙恭儉讓,禮賢下士。那也是人人稱道、口口說賢的五好中年啊!後來篡漢創立新朝,才成了人人喊打的奸雄。
想想如果汪精衛也是當年就在獄中就義 ,對他的評價是不是又有很大不同?
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壹個歷史人物的壹生,似乎都是到了最後,才確定到底是什麽樣的人,掐半截,還真不好判定!
事到如今,隨著思維的多樣化,認知又有了很大不同。
我們都說蓋棺定論,卻也未必。看待歷史人物的眼光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比如王莽,現在又有不少人稱道他思想前衛,遠超當時。甚至有人懷疑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穿越過去的人。
有人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對歷史人物的看法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別人的眼光我們確定不了,只能確定我們自己到底是仁者還是智者。
而有時候我們即得當個智者又要當個仁者,從多個角度去了解和看待某個人物,往往會有很不壹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