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天凈沙秋思的文學文本層次

天凈沙秋思的文學文本層次

1. 有關天凈沙秋思的文學常識

有關天凈沙秋思的文學常識 1.天凈沙、秋思的文學常識、寫作背景、

凈沙·秋思 (其壹)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壹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這首小令寓情於景,生動的表現了壹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致,前三行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壹***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 “斷腸”二字為詩眼。抒發了壹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淒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於物,把淒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

2.求天凈沙秋和天凈沙秋思的學習筆記,1.文學常識(作者,選自)2.情

《天凈沙·秋 》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壹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註釋:

①殘霞:殘余的晚霞。[宋]沈與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詩:“畫橋依約

垂柳外,映帶殘霞壹抹紅。”

②輕煙:輕淡的煙霧。寒鴉:寒冬的烏鴉;受凍的烏鴉。[宋]秦觀[滿

庭芳]詞:“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③飛鴻:飛行著的鴻雁。(南朝·宋]鮑照《數詩》:“四牡曜長路,輕

蓋若飛鴻。”

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紀懷贈李六戶曹》詩:“白

草堂檐短,黃梅雨氣蒸。”黃花:亦作“黃華”。詩詞中或指黃色的花,或

指菜花、金葉菜。曲中指菊花。

譯文:

遙看天際那壹抹紅霞,壹座村莊孤獨的坐落在夕陽下.

那輕淡的煙霧下,只見幾只受凍的烏鴉。

想起白天飛行著的鴻雁.

飛翔著,飛翔在著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中

賞析壹: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壹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壹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壹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壹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壹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現了另壹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賞析二:

該曲雖和馬致遠的《秋思》有相似處,但卻又自有特點。首二句以“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壹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 *** 感的轉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此曲極富藝術張力,壹筆並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壹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壹篇寫秋傑作。

3.天凈沙.秋的內容,背景以及相關的文學常識介紹 越多越好

天凈沙·秋

元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壹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註釋

①天凈沙:曲牌名.

②殘霞:晚霞。

③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

④飛鴻影下:雁影掠過。飛鴻:天空中的鴻雁。

譯文

太陽漸漸西沈,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麽的孤寂,多麽的落寞,拖出那長長的影子。炊煙淡淡飄起,幾只全身烏黑的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時不時還發出幾聲令人心酸的啼叫。在殘霞的映照下,那壹身羽毛閃閃發亮。忽然,遠處的壹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順著它遠遠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處看,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菊花,在風中壹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冶。

賞析

白樸這首小令《天凈沙·秋》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並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壹個“秋”字。此曲開篇先繪出了壹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壹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並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壹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至此,讀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此曲僅二十八字,但語言簡練優美,意義深刻。此曲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度,真是所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範仲淹《嶽陽樓記》)。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讀者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壹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壹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壹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壹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壹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現了另壹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麽高明了。

此曲描繪的秋景圖由兩部分構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蕭瑟、冷清的遲暮秋景,而後面部分畫面色彩斑斕,鮮艷明麗,充滿著勃勃的生機。前後畫面同樣都是秋天之景,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如果聯系白樸不願在元朝做官的態度,讀者就不難理解同樣的秋景會有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畫面中的“壹點飛鴻”,與李白的《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壹:“舉手指飛鴻,此情難具論。同歸無早晚,潁水有清原”中的“飛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白樸不願在朝廷中謀職,卻希望自己像壹只展翅高飛的鴻雁,飛離那種蕭瑟、冷清、沒有生氣的地方,尋找到自己感到滿意,有生機的樂土。因此“影下”的這片“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地,讀者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的歸隱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調開朗平和,沒有壹點消極之感,表現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之情,應屬於虛寫。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跡地把“心中之景”與當時真實的環境放在壹起,產生強烈的對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憎之情。

此曲雖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有相似處,但卻又自有特點。首二句以“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壹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 *** 感的轉移。接著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此曲極富藝術張力,壹筆並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壹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壹篇寫秋傑作。

詞、曲有雅、俗之別,壹般來說,詞尚嫵媚、含蓄,而曲貴尖新、直率。白樸的這支小令讀來卻有詞的意境。曲中雖無“斷腸人在天涯”之類句子,抒情主人公卻時隱時現,在煙霞朦朧之中,傳達出壹種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4.《天凈沙·秋思》

以景托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壹種淒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壹個重要範疇,它的本質特征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壹。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淒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壹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壹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希望這些對妳有幫助。

5.元曲的文學常識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

壹般來說,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壹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裏程碑。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壹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壹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壹樣,就是這個緣故(同壹曲牌中,字數最少的壹首為標準定格)。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壹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壹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壹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

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壹出現就同其他藝術之花壹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僅是文人詠誌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1]元曲的興起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壹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

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壹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壹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叼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元曲的興起與發展,有著復雜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會現實是元曲興起的基礎,元朝疆域遼闊,城市經濟繁榮,宏大的劇場,活躍的書會和日夜不絕的觀眾,為元曲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進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詩歌本身的內在規律及文學傳統繼承、發展的必然結果。 [2]元曲的發展 元曲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壹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卿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壹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後至元年間。這壹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

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

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浩、徐再思等。 總之,元曲作為“壹代之文學”,題材豐富多樣,創作視野闊大寬廣,反映生活鮮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感人,語言通俗易懂,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遺產。

[3]元曲的體制 元曲興起並代表這壹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則是由於元曲確立並完善了體制形式,曲的體制具體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 1、宮調:宮調是指中國古代音樂的調式,曲與宮調出於隋唐燕樂,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宮四調,通稱九宮或南北九宮,包括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五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曲的每壹個宮調都有各自的風格,或傷悲或雄壯,或纏綿或沈重。元曲中的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是由兩支以同壹宮調的不同曲牌相聯而成。

2、曲牌:俗稱“曲子”,是對各種曲調的泛稱,各有專名,如《點絳唇》、《山坡羊》等總數很多,元代北曲***335個,每壹個曲牌都有壹定的曲調、唱法,同時也規定了該曲的字數、句法、。

6.關於《天凈沙`秋思》這首詩的資料

馬致遠

馬致遠生於1250年,約卒於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今北京)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祥。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誌。

譯文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壹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壹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壹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壹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裏的枯藤,老樹給人以淒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壹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壹幅秋風蕭瑟蒼涼淒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壹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壹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壹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壹匹瘦馬,迎著淒苦的秋風,信步滿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