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作者:蘇軾
七千裏外二毛人,十八灘頭壹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拼音:
qī qiān lǐ w?i ?r m?o r?n ,sh? bā tān t?u yī y? shēn 。
shān y? xǐ huān l?o yuǎn m?ng ,d? m?ng hu?ng kǒng q? gū ch?n 。
zhǎng fēng s?ng k? tiān fān f? ,jī yǔ f? zhōu jiǎn sh? l?n 。
bi?n h? yǔ guān chōng shuǐ shǒu ,cǐ shēng h? zhǐ lu? zhī jīn 。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翻譯:
我這個頭發斑白的老人,只身飄零於離故鄉七千裏外的荒野,乘著小舟穿越贛江十八個險灘,就像在激流漩渦中翻滾的壹片樹葉。過那危險的惶恐灘時,忽然回想起四十年前,從四川取道陜西赴京趕考,經過錯喜歡鋪的情況。年輕時功成名就,原以為可以大有可為服務百姓,可是如今卻不過是錯喜歡,只有垂淚孤臣的無限惶恐。
船過了險灘,就遇到長時間的順風,殷勤相送我這個遠來的客人。船帆受風,好像鼓起的大腹。雨也下了很久,江水暴漲,我在船上已經看不見水流石頭上的魚鱗波紋,真有點美中不足。我完全可以充當個水手,為官府駕船;我壹生經歷如此多的風浪,豈止是僅僅知道幾個渡口而已。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字詞解釋:
①二毛人,老人。
②喜歡,蘇軾自註:蜀道中有錯喜歡鋪。惶恐灘,在江西萬安縣。
③孤臣,失勢無援之臣。
④石鱗,像魚鱗壹樣的石頭。
⑤知津,原意為譏諷孔子四處奔波。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賞析:
首聯寫出了當時極其艱難危險的處境,在遠離京都七千裏外,水流湍急的險惡的惶恐灘上,詩人仿佛像壹葉小舟,隨時都有沈沒的危險。巧妙的數字,強烈的對比,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覺。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文天祥這壹名對大概是受蘇軾這聯詩的啟發才寫出來的,而兩人的心情確有不少相似之處。但蘇軾絕沒有柳宗元?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那麽淒慘,畢竟還有家鄉的?遠夢?,這喜歡雖是淡淡的,卻可抵銷壹些孤臣的惶恐。諧音雙關修辭手法的運用,增添了許多機趣,壹語雙意,並蒂同枝,妙合無垠,令讀者產生無窮的興味。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的詩句浮上詩人的腦海,雖然此時他沒有李白那麽充滿信心,卻也不乏坦然自適,不乏達觀豪放。
所以,詩人沒有愁眉苦臉,卻有詼諧和幽默,說自己可以為官家當?水手?,這官船要走的路早以嫻熟在心,還要向誰去問津。蔑視與嘲笑到此融為壹爐,真是嬉怒笑罵皆成詩。倘若蘇軾能過像宋仁宗所希望的那樣,早早就成為水手長──宰相,恐怕宋徽宗、宋欽宗也不至?坐井觀天?於異域他鄉。
個人資料: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1-3] 。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全文就為您介紹到這裏,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經典、不同類型的詩句盡在:!
關註微信公眾號:miyu_88,精彩內容每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