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抓住詩眼,從整體上把握詩歌
詩歌以語言凝練見長,講究壹字傳神,在極為短小的篇幅裏表現盡可能豐富的內容.達到“簡練”的境界.簡練不是簡單,簡單是壹覽無余,簡練是字面以外還有含義,言有盡而意無窮,即言語理解有盡頭,但表現的含義理解就可因人而異.於是就有了“詩眼”.所謂詩眼即詩詞中最能體現題旨、最能開拓意旨、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也是讀者窺探詩歌內容的窗口,.抓住詩眼就可基本上從整體上把握詩歌,便可知曉詩歌的情感脈絡.分析詩眼,能進入意境,感受情趣,領悟旨意,探究藝術手法.所以,閱讀詩歌應盡可能抓住詩眼,以求正確把握詩歌.這壹點,以往註意不夠,現在強調它,雖有放馬後炮之嫌,但卻是很有必要的.壹般的說,五言詩詩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詩詩眼多在第五字.當然,也並非所有的詩句都有詩眼,有的詩眼不在詩句中,而隱藏在標題中,在詩句中的詩眼有的有其它的字陪襯,影響我們的視線.但不管怎麽樣,我們都要抓住詩歌的關鍵詞字.
古人是從形式上煉字煉出詩眼的,我們則應該結合對內容的理解來抓詩眼.詩眼壹般不在名詞上,若在名詞上則必定是名詞活用.大多數情況是詩眼和關鍵詞往往是在動詞、形容詞、活用的數詞上.若單純地看第三、五字,有時難免會發生錯誤,如果結合動詞、形容詞、數詞,並從全詩的角度來考慮,抓住詩歌的含義就比較有把握.
①動詞: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②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註的重點對象.
③特殊詞:在詩文中,有壹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a.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b.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於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壹條.作用: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c.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但是作用只有壹個,顏色壹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二、體會意境,從微觀上理解詩歌
“意象”這壹術語在我國由來已久,歷代又多有發展變化,含義不盡壹致.但也有趨於壹致的表述: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心與物的同壹,情與景的交融.“意象是具體化的壹種感受”(艾青語).成功的詩作常常以捕捉、提煉意象為創作的起點.
對意象的鑒賞,也是高考對學生古詩鑒賞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內容之壹.如,2002年全國統考題就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壹詩中提出了與意象有關的問題.其所問“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壹個含義豐富的傳統意象.
“意象”和意境,兩者的構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詩而論,“意象”則多半指構成全詩意境的較小的組成部分.
所謂意境,傳統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時也包括讀者)的主觀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觀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情、景是構成意境的兩個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謝榛《四溟詩話·卷三》),“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內編》),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滲透,觸景生情,以情狀景.王昌齡認為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國維認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國古典詩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所在.“詞以境界為最上”“在境界當中自成高格”“寫感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
意境不僅僅是環境,還要跟詩人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才能充分表達出來.只講情境,不講意境,學生容易走偏,答題不準確.
因此,在詩歌閱讀中,不深入體味意境,是難以理解詩歌的內涵,領略詩歌的藝術魅力的.
我們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把握詩歌語言的特性,消除情緒、時空和邏輯的障礙,力求把詩句濃縮的意義擴展開來,把減少的成分補充出來,把省略的過程焊接起來,把跳躍的情感連綴起來,把詩中行與行、節與節之間的內在情愫彌補起來,再現詩歌的形象和畫面,自然而然地進入詩歌深層次的意境之中,領略詩歌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考察環境,從全方位鑒賞詩歌
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古詩詞主要寫自然環境(景物),這是古代詩歌的主要內容.
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襯托心情,抒發情感,用景物描寫襯托暗示感情,或作為感情的某種象征,達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使詩歌深厚,含蓄,精煉,意味雋永,余味無窮.
抓住詩中的景物描寫,去確定意境的基調,去理解,去感受“此時”“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麽;去感悟詩歌抒發的思想感情.感悟情感是讀者在進入詩詞意境後的心理反應活動,它是鑒賞閱讀的重要環節.鑒賞詩詞必須真正進入作品所描繪的的生活場景中去,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同去感受詩詞中的意境美、豐富的情感、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啟示等等,即所謂“移情說”.
四、剖析手法,從形式上推敲詩歌
表達技巧,即表達手段和藝術技巧,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誌、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時,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比興、修辭手法,(間接抒情的詩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詩歌).
寫景的方法很多,簡而言之,要留意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描寫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要理解描寫景物的技巧,如動靜結合、明暗對比等.
詩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對形象正面描寫,也可以側面描寫;可以粗線條白描,也可以濃墨重彩,精雕細刻;可以鋪墊、烘托、映襯,也可以借助想象、聯想.
塑造人物形象時,運用的表現手法是側面描寫的或虛寫.
襯托是常見的修辭方法,也是中國古典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段.我們常說古典詩歌中的動靜、虛實、樂景寫哀及哀景寫樂等,都可以落實到襯托的層面.
象征就是以壹種事物代表另壹種事物.在文學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體事物來暗示作者的思想、態度與感情的方式.它就像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壹部分,只留下了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實體,卻代表另壹種東西.
修辭方法:古典詩歌中運用的修辭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鋪陳、反復等,還要註意古典詩歌中常常運用到的賦比興、象征等手法.
表達方式:在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別.
結構技巧: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後分,先景後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五、品味語言,從深層次推敲詩歌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詩歌又是文學中最精粹的語言藝術.要在短小的篇幅內表現豐富的內容,詩詞的語言必須凝煉生動;要創造傳達出含蓄雋永的藝術境界,詩詞語言必須富於形象性和表現力.因此,詩歌賞析應從語言入手.既通觀全篇,又要逐章逐句地推敲琢磨,仔細分析,從而挖掘和領悟作者之所以如此遣詞造句、選音定字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