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是誰寫的
畫面觸人心 詩心動人情──李紳《憫農》與楊萬裏《憫農》比較談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壹粒栗,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憫農》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城閏添長。 ──楊萬裏《憫農》 李紳和楊萬裏不是同時代人,李在唐朝楊在宋。兩者都曾是朝廷命官。李紳在唐朝元和間中進士,曾觸怒權貴下獄。唐武宗李炎在位,他曾被拜為宰相,出任淮南節度使。而楊萬裏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在高宗、孝宗、光宗三朝,歷任永州零陵丞、太常丞、廣東提典刑獄、秘書監、江東轉運副使等職,寧宗時,以寶謨閣學士致仕。這兩個人身上有著***同的可貴品質,這就是不為壹己之榮而忘乎所以,而是關心民生疾苦,同情下層百姓,表現出可敬的“民本”思想。他們兩人同題的《憫農》詩,就表現了他們***同的思想品質。而***同的認識,使這兩首詩就有了***同的主題。www.findart.com.cn 李紳的《憫農》,第壹首雖然只寫了烈日當空下,農民揮汗勞作的場面,發表了糧食來之不易的感嘆,但通過“鋤禾”情景,通過“粒粒皆辛苦”的議論,人們自然可以想見農民的疾苦,感受作者的“憫農”之情;第二首表達題旨則比較直接。唐朝在“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朝廷權勢日漸削弱,於是,處於社會底層的農民既要受中央政權的控制剝削,又要被地方割據勢力壓榨掠奪,雙重的壓迫,使他們饑寒交迫,於是,農夫餓死田頭、白骨露野的悲慘情景就在當前出現。李紳作為壹個政治上有遠見、生活上比較接近人民的詩人,就把這種生活畫面攝入詩中,用詩歌反映出階級對立。瞧,農民已經勤勞之至,四海之內已無閑地,但是仍避免不了餓死的命運。詩人站在老百姓壹邊,如實地將事實用詩歌表現出來,表現出了思想的進步。楊萬裏的《憫農》詩,先再現了災年情景:稻遇旱情,麥遭霜凍。平時已是朝不保夕的農民,現在的生活可想而知。接著詩人又告訴人們:災年又逢閏月,閏月之年無形中又增加了受煎熬的三十個日夜,真是火上澆油、雪上加霜。可想而知,農家的災難何其深沈,農民的痛苦多麽嚴重!現在看三首詩,雖然作者生活年代相隔幾百年(李紳:772─846;楊萬裏:1127─1206),但其關心民瘼的思想卻壹致,寫出的《憫農》詩,主題也就基本相同。www.findart.com.cn 三首詩在主題上表現出的另壹個***同點是,其題旨都比較浮淺。他們能站在農民壹邊,反映其痛苦,表現對農民命運的惻隱之心,這是難能可貴的,但是,他們是能反映現實,卻不能分析現實,指出農民舛運的根源。李紳的《憫農》,能推出“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畫面已經是很勇敢、很了不起了,但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事實,為什麽農民苦到極點卻仍脫不了“餓死”的厄運,對此,作者沒能思考,可能也思考不出。同樣,楊萬裏的《憫農》嘆惜百姓苦,也只是落腳在災荒、閏月上,似乎農民所以苦,就是因為年辰不好、閏月不好。由此產生的感情,自然就只能停留在對遭受不幸者的同情上。當然,詩的認識的局限主要是由時代和其所處的地位決定的,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同時,又為其詩作思想意義的膚淺而感到惋惜!www.findart.com.cn 這三首詩對讀者來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這除了其思想性強以外,其藝術上的功夫,也是很深厚的。就寫作技法而言,三首詩各有特色,又有***同特點。這種***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讓事實說話。恩格斯曾經說過:“傾向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應當特別把它指點出來。”①三首詩,都如實反映了當時的客觀事實,通過這種反映來表現作者的傾向,而不作過多的議論,即使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的議論,也非常註意形象性,而絕無空洞之嫌。李紳的兩首《憫農》,第壹首敘述了農民頂著烈日不輟勞作的事實,讓讀者看到他們的辛勤,悟到作者的憐惜之心;第二首敘述了壹方面荒地全開墾、到處植莊稼,另壹方面,農民卻食不果腹、拋屍露天的事實,告訴人們農民生活的水深火熱,表現自己不忍目睹的復雜心理。而楊萬裏的詩則擺了這樣的事實:年景不好、災害接踵,而且又逢閏月,農民受熬日期自然延長,詩人為農夫的度日如年而揪心,讀者亦在內心感到沈重的壓抑……三首詩就是這樣,作者不多說什麽,不發表過多的議論,通過直觀性的敘述,現示意圖,這就使詩歌的題旨表現得很直接,也很有力。二是以畫面感人。三首詩有壹個***同的特點,就是在敘述事實時,十分註意以詩歌“形象性”的特點,描繪畫面,以畫意來感染讀者。“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是農村耕作者辛勤勞動的最典型的畫面:“鋤禾”,是指在種著谷物的田裏鋤土、松土,“日當午”,則從高處、從廣闊的背景上襯托出“鋤禾”的形象,突出勞動環境和條件的艱苦。這幅“日午鋤禾圖”,有人有背景,形象生動,主題非常突出。讀者看到烈日當空,農民中午不能休息,勞動不止,流汗不息,心靈不能不引起震撼。“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是壹幅巨大的圖畫,畫面上,有無邊的綠野,也有暴陳的餓屍,這鮮明的對比,既動人心魄,又引人深思。楊萬裏的詩則描繪了壹幅“災田荒野圖”,畫面上,稻谷該黃不黃,蕎麥空花被霜,壹派荒景揪人心,農夫命運引人愁……縱觀三首歌,各繪壹幅畫,畫面淒慘,幅幅心寒。形象的畫面孕含著作者的詩心,作者的詩心又感應起讀者的心靈。www.findart.com.cn 盡管李詩和楊詩主題相似、手法相近,但它們畢竟有其獨特之處。細細吟誦三首詩,我們不難發現,每首詩都有其鮮明的個性。李紳的《憫農》第壹首,功在淺顯,意則深遠。詩人以“勸誡”為旨,告訴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備加珍惜,於是便以非常通俗明暢淺顯的語言,讓讀者看到勞動的艱辛,由此推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勸告語,可以說是用心良苦,語重心長。正因此,這首詩得到人們的廣泛欣賞,流傳很廣、傳誦久長,至今已成為婦孺皆知的至理名言。第二首則突出運用了對比手法。“春種壹粒”與“秋收萬顆”對舉,用誇張語言說明遇到豐年,土地給農民的豐厚報酬,田裏獲得大豐收;然後,詩人又將豐收之象、四海無閑田之景與“農夫猶餓死”現實對比,說明農民遭遇之慘,繁重的賦稅、層層的盤剝,使農夫陷入悲慘的境地,荒年也好,豐年也好,他們都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對比產生的效力是巨大的,主題產生的震撼是銘人心骨的。楊萬裏的《憫農》則用層層渲染、步步加深的寫法:水稻遇到旱災,糧食產量銳減,這是農民壹層之苦;不怕幹旱的蕎麥卻遇上早寒霜凍,結果“空花”無收,百姓本已艱難的生活又添新的困難,這是二層之苦;荒年農民已作好忍饑挨餓“度殘歲”的準備,可又偏偏遇上閏月之年,農民要挨過災年就更難了,這是三層之苦。楊萬裏就是這樣漸漸蓄勢,將農民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將憫農之情抒發得酣暢之極。 這個證明還可靠不 覺得可靠的話 希望采納 因為團隊在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