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人為什麽要寫詩?

古人為什麽要寫詩?

個人覺得就是相當於現在的發朋友圈。

壹.古人寫詩(詞),其實就是那時的壹種日記,現在叫寫微博,還可以叫做曬心情。

在古人所的寫詩(詞)中,四季變換有之,登臨山川有之,人生際遇有之,悲歡離合有之……“日記”寫的最全的要數杜甫。我們常常把他的詩歌稱為 “詩史”,說他的詩歌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這是從國家的角度講的。但從個人角度來講,他的詩歌是“日記”,從青年時代壹直寫到暮年的病危時刻,記錄了他的理想、他的奮鬥、他的落魄、他的遺憾。如果按現在的口味起名的話,那壹定是《杜甫——最早的京漂》《杜甫升職記》《杜甫流浪 記》。其他的詩(詞)人也壹樣。李白今天隱居,明天出山,後天在京城,在後天被貶,都有“日記”留存,成了名篇。蘇軾在仕途生涯中,黃州的“日記”最精彩,壹直傳頌至今。

二.古人寫詩(詞),是科舉的需要,是登龍門的需要。

在唐朝,詩歌作為科舉的考試內容之壹,自然引起了士子們的重視,因此寫詩成了重要內容。唐朝科舉考試前,有“行卷”的風氣。“行卷”就是考生把自己寫的詩作送給主考官閱讀,以期博得青睞。考生朱慶餘怕自己的作品不壹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寫了壹首詩送給當時的已經為官的張籍。他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寫下了《近試上張水部》這首詩,征求張籍的意見。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餘呈獻的這首詩獲得了張籍明確的回答。在《酬朱慶餘》中,他寫道: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沈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壹曲菱歌敵萬金。”

由於朱的贈詩用比體寫成,所以張的答詩也是如此。在這首詩中,他將朱慶餘比作壹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們的贊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後來朱慶餘考中。

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因為詩寫得好,他的詩流傳廣泛,影響不小,就連皇帝家的公主都誦讀他的詩,後來為他參加科考奪得第壹名奠定了基礎。李白的詩在唐朝廣為流傳,就連皇帝李隆基都知曉他的大名,原因就是李白自己詩歌的廣告做得好,當時的太子賓客賀知章十分賞識他的才華,因此向皇帝推薦李白,李隆基後來召李白做翰林學士。在大唐,作詩成為仕進的壹條重要渠道,全唐詩的洋洋大觀和科考不無關系。

三.古人寫詩(詞),是朋友、親人之間交往的需要。

在眾多的詩詞中,有贈別、懷人等類型。這些詩詞,表現了朋友之間眷戀不舍互相安慰、風雨同舟的真摯的感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 《春日憶李白》、李白《送友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高適《別董大》、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杜甫《月夜》、柳永《雨霖鈴》透過這些膾炙人口的名篇, 我們仿佛看到離別的淚水,遠去的行舟。壹首詩詞,勝過千言萬語。詩人之間相處時間之短,見面之少,是我們現代人不可想象到。詩(詞)的感情濃厚,非今人可以體會的。

四.古人寫詩(詞),是排遣苦悶,或者說是娛樂的壹種方式。

古代詩作中也有歡樂的篇章,但絕大多數的篇目是書寫懷才不遇、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苦悶、被貶之後遠離國都的失意、離別思鄉的痛苦。古代的交通困難,通訊不便,生活條件惡劣是難以想象的。古詩中的常常出現的“寒”字,不要以為是平常的字眼,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徹骨的寒風。那時沒有空調暖氣,衣服保暖性也差,這是我們現代人難以體會到。詩人或居住驛館,或居於寺廟,或居於衙宅,在風雨之夜,獨對孤燈;或者春江花朝,漫步江邊。思親思家思友,各種情感 湧上心頭。因此作詩成了排遣寂寞的壹種方式。如甫的《春日憶李白》《望月》,張繼的《楓橋夜泊》等等。宋代辛棄疾、陸遊的諸多詞作都是為排遣苦悶而作的。

其次,詩詞寫作也是娛樂的壹種方式。寫好的詩(詞),尤其是優秀的詩作,通過親友的傳抄,流傳開來,歌女以其為唱詞,在宴會為那些文人雅士上演唱,有著重要的娛樂功能。如王昌齡的《從軍行》、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維的《渭城曲》在唐朝廣為傳唱。宋代柳永的詞流傳甚廣。“凡有井水處皆有柳 詞”,甚至金國人都知道。這些詩(詞),在當時承擔了相當多的娛樂功能。

五.古人寫詩(詞),是為了立言,為了不朽。

儒家有“三不朽”之說,即“立功、立德、立言”。古人寫詩詞也是“立言”的壹種。因此凡有有作為的士人都有詩集或詞集流傳於後世,成為他們的精 神地標。《杜工部集》《李太白集》《東坡七集》《稼軒長短句》……透過他們的詩詞,他們的光輝風範書寫在歷史豐碑上。我們追慕先賢的品格,他們的作品激勵 後人更加奮發有為,這些詩(詞)蘊藏了無窮的正能量,滋養壹代又壹代人的精神。轉自中華文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