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杜甫的古詩

杜甫的古詩

 杜甫,唐代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影響非常深遠,被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下面是杜甫的古詩四句,歡迎參考閱讀!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

 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

 飛揚跋扈為誰雄?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

  蕭八明府實處覓桃栽

 奉乞桃栽壹百根

 春前為送浣花村

 河陽縣裏雖無樹

 濯錦江邊未滿園

  從韋二明府續處覓綿竹

 華軒藹藹他年到

 綿竹亭亭出縣高

 江上舍前無此物

 幸分蒼柳拂波濤

  憑何十壹少府邕覓榿木栽

 草堂塹西無樹木

 非子誰復見幽心

 飽聞榿木三年大

 與致西邊十畝陰

  詣徐卿覓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

 不問綠李與黃梅

 石筍街中卻歸去

 果園坊裏為求來

  少年行

 馬上誰家白面郎

 臨階下馬蹋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

 指點銀瓶素酒嘗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惠義寺園送辛員外

 朱櫻此日垂朱實

 郭外誰家負郭田

 萬裏相逢貪握手

 高才仰望足離筵

  答楊梓州

 悶到楊公池水頭

 坐逢楊子鎮東州

 卻向青溪不相見

 回船應載阿戎遊

  得房公池鵝

 房相西池鵝壹群

 眠沙泛浦白於雲

 鳳凰池上應回首

 為報籠隨王右軍

  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裏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武侯廟

 遺廟丹青古

 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

 不復臥南陽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規雁

 東來萬裏客

 亂定幾年歸

 腸斷江城雁

 高高正北飛

  貧交行

 翻手作雲覆手雨,

 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

 此道今人棄如土

 附: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由於他在長安時壹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詩被稱為“詩史”。可是作為“詩史”杜詩並不是客觀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實同時,還通過獨特風格表達出作者心情。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家庭中,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重視。他生活從20歲後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遊時期: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進行兩次長期漫遊。他在這兩次漫遊裏,過是登山涉水、高歌遊獵浪漫生活。他在這時期寫詩只有二十幾首流傳下來,主要是五言律詩跟五言古體詩。《望嶽》便寫在這個時期。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遊齊魯,結下深厚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遊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後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感人詩篇。

 長安時期: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生活、思想跟創作發生巨大變化。杜甫“嘗困於衣食”,為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同時,他結交壹些與他同樣貧困朋友,也比較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足跡從貧乏坊巷走到貴族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曲江走到征人出發必須經過鹹陽橋畔,仕途要求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治階層腐敗,個人饑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疾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壹載以後,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等不朽名篇。天寶十四載冬,杜甫探視寄居在奉先妻子,寫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深情,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概括社會上尖銳矛盾,又描繪“入門聞號□,幼子饑已卒”家庭景況,這是他十載長安生活總結,也標誌著唐朝盛世最後總結。這時期流傳下來詩約壹百余首,其中優秀詩篇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從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祿山起兵後,長驅南下,很快就攻陷洛陽、長安。杜甫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杜甫陷城中將近半年,看著莊嚴整飭京城壹片荒涼,生靈塗炭,聽著唐軍兩次反攻,先後在陳陶、青阪兩處都全軍覆沒消息,滿腔悲憤,寫出《悲陳陶》《悲青阪》《春望》《哀江頭》等詩。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逃出長安,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八月,完成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先後媲美長詩《北征》。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上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壓迫下蒙受苦難,寫出著名《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首,後人簡稱為“三吏”、“三別”。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展轉走上艱難蜀道,後來到成都。

 漂泊西南時期:從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後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但他並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人們,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名句。寶應二年春,延續七、八年之久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驚喜欲狂,脫口唱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七律,迸發出內心歡悅,這是杜甫生平壹首最快樂高歌。

 大歷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最後兩年,他沒有定所,往來於嶽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他在大歷五年冬死於長沙與嶽陽之間湘江上舟中,終年59歲。杜甫死後,靈柩停厝在嶽陽,43年後即憲宗元跟八年(813),才由他孫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首陽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