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是什麽意思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是什麽意思

意思是: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已覺悟到現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的行為是錯的。

出自《歸去來兮辭》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也是壹篇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原文節選: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譯文:

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麽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為什麽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

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已覺悟到現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的行為是錯的。船在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著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遺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壹直厭惡官場,向往田園。 陶淵明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41歲時,最後壹次出仕,做了80幾天的彭澤令。

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這篇賦就是其在回歸田園之初激動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賞析:

錢鐘書先生說:“《序》稱《辭》作於十壹月,尚在仲冬;倘為追述、直錄,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物色?亦豈有‘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為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參見錢鐘書《管錐編》1225~1226,中華書局,1979)如此說來,本文第壹大寫作特色就是想象。

作者寫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麽,寫心中之景與眼前之景有什麽不同嗎?眼前之景,為目之所見,先有其景後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寫真。

心中之景,為創造之景,隨心之所好,隨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則未必符其實,抒情表意而已。本文語言十分精美。

詩句以六字句為主。間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韻律悠揚。句中襯以“之”、“以”、“而”等字,舒緩雅致。有時用疊音詞,音樂感很強。

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對偶句,或正對,或反對,都恰到好處。描寫和抒情、議論相結合,時而寫景,時而抒情。

時而議論,有景,有情,有理,有趣。最後說明壹點,就是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且不論他這種做法是積極還是消極,但他畢竟不同於勞動人民。他寫《歸園田居》也罷。

寫《歸去來兮辭》也罷,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壹種現象,歸隱田園的也並非他壹人。然而他的歸隱造就了壹個文學家,形成了壹種文學風格。

在中國文學史上熠熠生輝,光照千秋。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壹篇而已。”此話雖過,但可以見出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