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聚會雅稱是雅集。
雅集,源自於古代,專指文人雅士吟詠詩文,議論學問的集會。其中的關鍵詞是"吟詠詩文",古人創制古體詩詞都是反復吟詠,最後成稿的。所以"吟詠詩文"不能理解為"背誦前人的現成的詩文",而是指在雅集現場因時、因地、因主題而重新創意古體詩詞。
史上較著名的有西晉石崇的"金谷園雅集",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雅集",唐朝讓王勃壹夜成名的"滕王閣雅集"等等,無壹例外都是以創意詩文為主。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的那場微醉,不但熏出了37首詩歌,更成就了王羲之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及其被譽為天下第壹行書的《蘭亭集序》書法。
所以古代正統的雅集都是吟詩作文唱主角,雖然現場會有其他雅文化元素諸如:琴、棋、書、畫、茶、酒、香、花等參與,但只是配角。
雅集的歷史:據記載,歷史上最早的文人雅集是東漢末年以曹丕為首的鄴下雅集,而後曹丕、孔融、陳琳等“建安七子”也常在文昌殿西邊的銅雀園飲酒、聽音、賦詩,自得其樂。
正始年間嵇康、向秀、阮籍等“竹林七賢”亦常聚集於竹林中暢談。而最為知名的雅集活動當屬以王羲之為代表的蘭亭雅集。
永和九年,王氏與謝安、王彬等42位名士在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辦雅集活動,集會26人的37首詩作匯為《蘭亭集》,王羲之與孫綽分別作序,著名的《蘭亭序》即成於此時。
另外,就是現今流傳最廣的《西園雅集》,被視為距東晉蘭亭雅集之後,中國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文人雅集之壹。
北宋元豐年間,蘇軾、蘇澈、米芾、黃庭堅、晁補之、秦觀、李公麟等文人雅士常於駙馬都尉王詵的西園舉辦雅集活動,後由畫家李公麟繪《西園雅集圖》,米芾作《西園雅集圖記》以記其盛。
《西園雅集圖記》記述文曰:“自東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議論、博學辨識、英辭妙墨,好古多閣,雄豪絕俗之資,高僧羽流之傑,卓然高致,名動四夷。”
《西園雅集圖》畫面疏朗清逸,園中古松古檜相間,芭蕉綠翠,竹枝搖曳,流泉磐石相映,古木清泉奇石相繞,儼然是壹個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