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等待千年的夢
從舊石器時代刻在甲骨上的不知名線條和簡單符號,到如今詠嘆唱和的絢麗舞蹈和大幅文章;從東方古典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來自蒼穹的那壹聲“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像鳥兒壹樣飛翔於天際,從遠古時代開始,就是人們心中最深的渴望。那神秘莫測的天空,變幻無邊的雲彩,熱烈絢爛的太陽,還有皎潔明亮的圓月,都緊緊抓住人們的視線,成為追逐的目標。人類對茫茫天空的追求從來沒有停息。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古代傳說中,龍壹直被當做中華子民精神的象征,延續至今,依然如此。這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是人類豐富的想象力下產出的“吉祥物”。中國是龍的國度,或者說龍是中國的特產,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上古先民憑想象創造的這種神靈之物,高居於雲霄之上,逍遙於九重天外,表達出我們的祖先心中,渴望像龍那樣淩雲禦風、翺翔天宇。
《博物誌》記載:“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猶睹日月星辰,後忽忽不覺晝夜。至壹處,遙望宮中多織婦,壹丈夫牽牛飲之,因還。後至蜀,問嚴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時也。”筆者查詢資料,發現有人說此處所指之人即為中國上古時代的賢明君主堯,他曾經乘坐騰空而起的巨槎,漂遊四海,邀遊天空12年,實為遊太空之第壹人。
傳說中,周穆王訪問西王母的時候,曾經乘壹輛“黃金碧玉之車”,騰雲駕霧,以日行萬裏的速度奔向西方的昆侖山。“乘龍快婿”這壹成語,得自於秦穆公的女婿蕭史,而他的女兒則是跨鳳的弄玉,他們夫唱婦隨,在空中逍遙來去。
戰國時候的偉大詩人屈原在他的長詩《離騷》裏,想象自己坐進飛龍拉著的車裏,在空中飛行。雲像壹面面旗幟迎風飄揚,鳳凰在他的旁邊飛鳴。他飛過高峻的昆侖山,飛過望不見人煙的流沙,最後到達廣闊的西海。
在古代民間,廣泛流傳著“嫦娥奔月”的傳說。《全上古文》輯《靈憲》中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托身於月,是為蟾蜍。”
女媧補天,飛龍盤天,誇父逐日,後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中國遠祖飛天浪漫設想的智慧火花不絕於篇,令多少後人心醉神馳。壹個個神話無不灌註了人類對於天空的向往。不僅於此,先人們還創造性地將他們的偉大想象,用極富藝術表現形式的手法遺傳給了後人。
沿著北緯40度線,在托舉“神舟”升空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向西不遠,就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敦煌。敦煌莫高窟有492個洞窟,幾乎每個洞窟內都有飛天壁畫,常書鴻先生在《敦煌飛天》大型藝術畫冊序言中說,“總計4500余身”。走進大大小小的洞窟,“飛天”彩塑和壁畫比比皆是,有的展臂翺翔,有的俯首低旋,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箜篌、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有的翩然飛舞,個個神采飛揚,朝著壹個方向繞窟飛翔,姿態多樣,體態輕盈,飄曳的長裙,飛舞的彩帶,迎風舒卷。飛天四周,流雲飄飛,落花飛旋,動感強烈,富有生氣。飛天壁畫中有壹顯著特點,就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借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淩空翺翔,身形綺麗,姿態萬端。
佛教中把化生到凈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把空中飛行的天神稱為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壹個專用名詞。敦煌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不是壹位神,而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乾闥婆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天歌神。由於他周身散發香氣,又叫香間神,緊那羅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譯,意譯為天樂神。神話傳說中說他們壹個善歌,壹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他們男女不分,合為壹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才逐漸消逝。在這千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即使朝代更叠,戰亂四起,飛天的藝術形象卻是愈加趨於飽滿,至唐朝達到鼎盛,融合印度飛天和西域飛天的藝術精華,創造出完全屬於中國自己的飛天形象。唐代詩人李白有詩稱贊:“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描述的就是飛天神話中,仙女的歌舞歡樂的模樣。
飛天又常常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表征之壹,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紀念21世紀到來的紀念鈔上,就有飛天的圖案;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中也提到“我們是飛天的後人”。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壹個奇跡。飛天,現在不僅是敦煌學的象征,還是中華民族騰飛的象征。
然而我們的祖先,並沒有把理想限於神話,而是付諸於行動。人類世世代代的實踐,創造了飛天事業燦爛的今天。
溯源:古代航天的雛形
浩瀚長空,群星璀璨,仿佛變幻莫測的眼睛,永遠守望著蒼穹,無論時代更叠,滄海桑田。太多的人以為到達天空的頂端,就能夠觸摸到仙人的衣角,自己也可得道升天,成為不老神話的壹員。人類永無止境地渴望親身登天,探索神的秘密,並為此做了積極的嘗試。
據《史記》記載,舜曾經手執兩只鬥笠從著火的谷倉頂上跳下,幸免於死,這鬥笠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降落傘。
《墨子》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制作的木鵲,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這被認為是原始航空科學的先頭兵。
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將壹個雞蛋鉆壹個小眼,把蛋黃蛋清掏空,把空殼放在燃燒的火苗上,風借火勢將蛋殼浮向空中,做成熱氣球升空的雛型。劉安也成為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
據《漢書·王莽傳》記載,在西漢末年,曾有人應王莽征伐匈奴的招募,在長安舉行了飛行表演。此人“取大鳥翮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紐,飛數百步,墮”。這在當時是壹件了不起的創舉,但他的飛行方法——“通引環紐”,究竟是振翼飛行,還是滑翔,卻很難斷定。
東漢張衡在《靈憲》中比較科學地闡明了月食發生的原理:“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食。”他曾制作木鳥,身上有翅膀,腹中有機關,能飛數裏。
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這種“孔明燈”用竹條和紙做成大燈,形同封住頂的燈籠,形狀有方有圈,底盤上固定壹個松脂燈,以松脂燃燒產生的熱氣充滿燈內,可以騰空而起,用作軍中信號。它只要向前走壹步,熱氣球的發明就會提早1000年了。
東晉學者葛洪,從老鷹平伸翅膀滑翔升空得到啟發,提出模仿這壹動作制造“飛車”進行飛行的創意。他在《抱樸子》中有這樣的敘述:“用棗心木為飛車,以牛革結環劍以引其機……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裏,名為太清。”雖然文字十分概略,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在歷史故事《葛洪的故事》裏,判定這是歷史上對螺旋槳最早的記載,是人類試圖制造直升飛機的最早設想。雖然他沒有進行試驗,但人們卻從中得到啟發。
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強迫壹些人,乘著用席子做的風箏,從高67丈的高臺上往下跳,拿人命當兒戲。結果其他人都摔死了,只有壹個叫元黃頭的人乘風箏隨著風“飛”到了城外,竟然安全地落了下來。這是風箏載人成功飛行的最早記載。
世界上關於火箭作動力飛行的故事,最早也來自中國。在美國火箭學家赫伯特·S·基姆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噴氣發動機》壹書,以及前蘇聯、德國、英國等國的火箭專家的壹些著作中,都認同這壹結論。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萬戶考慮到上升的工具也考慮到安全下落的降落傘——風箏,這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為標準,最早的載人航天應是約600年前的萬戶飛天。西方學者考證,萬戶是“世界上第壹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在20世紀70年代的壹次國際天文聯合會上,月球上壹座環形山被命名為“萬戶”,以紀念“第壹個試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
嘗試:傷痛與壹路前行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制成史上第壹架飛機的消息振奮了中國眾多有為青年。中國第壹位飛機設計師,制造者和飛行家馮如,就完全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於1908年設計、制造和駕駛了中國歷史上的第壹架飛機,雖然在五年後的壹次演飛中,馮如不幸犧牲,可是他的精神流傳百世,激勵著壹代又壹代的中國“飛天人”。
1948年新中國成立在即,錢學森欣喜若狂,開始了緊張的歸國準備。然而,美國當局動用了可能的全部手段,無論如何不讓錢學森回國,因為“他太有價值了,在任何情況下都抵得上3-5個師的兵力”。1950年9月7日,美國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錢學森逮捕。面對檢察官的無理指責,錢學森擲地有聲地回答:“知識是我個人的財產,我有權給誰就給誰!”在錢學森的長期抗議和中國外交鬥爭的巨大壓力下,美國當局不得不同意錢學森回國。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登上了歸國的航船,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了壹生的心力,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56年,他即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事業的建立與發展上書中央領導人。後來,又首次提到了“航天”這個新名詞。他建議,人類在大氣層以外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而在大氣層以內的飛行活動,稱為“航空”。他還說,他提出“航天”這個名詞,是受到毛主席的詩句“巡天遙看壹千河”的啟發。
在前蘇聯發射了人類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壓力下,毛澤東在中***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在中***中央的全力支持下,中國航天人加快了自主研發的步伐,從對蘇聯航天技術的生澀模仿,到積極自主研發,中國的航天科技在壹窮二白的基礎上,走過了漫長的探索之路,中間跌跌撞撞,其中苦痛自不為人知。
1960年,中國的火箭將士們,忍著饑餓的肚子,開始了從仿制蘇聯導彈到自己設計導彈的艱難跋涉。復雜的國情動搖不了他們對航天事業的巨大熱情。
1962年3月21日,中國第壹枚自行設計的火箭在酒泉發射場升空10秒後,壹個跟頭栽下來。所有心血付諸東流,巨額損失打擊了航天人的熱情,卻熄滅不了他們眼中可以燎原的鬥誌。
付出總會有回報。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那壹聲巨響昭示著中國正式登上世界航天飛船的研發前沿,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奔向浩瀚的天空。
1966年10月27日,寫了遺書又交了“最後壹次”黨費的“戈壁七雄”走進地下控制室;當中國宣布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的消息時,世界震驚了。
1970年4月24日,隨著西北戈壁灘的壹聲巨響,“東方紅”壹號載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徐徐升空,壹曲悠揚的“東方紅”響徹寰宇……這是中華民族向太空進軍的第壹聲禮炮。此後,我國又掌握了衛星回收、壹箭多星、同步定點等新技術,測繪型返回衛星、新型返回式遙感衛星、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和地球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傳輸型對地遙感資源衛星、導航衛星、海洋衛星等相繼翺翔太空。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憑借自己的力量,成功發射第壹枚長征壹號運載火箭,壹躍而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30年間,中國研制成功12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覆蓋了近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靜止軌道的全部軌道範圍,運載能力大幅度提高,適應了發射不同軌道和不同重量人造衛星的要求。中國已經擁有了酒泉、西昌、太原三座發射基地,運載火箭的發射和測控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千姿百態,技術成熟可靠,發射成功率100%。
筆者查到壹段塵封已久的往事。那是“東方紅壹號”衛星發射後不久,黨中央批準了被命名為“曙光壹號”的宇宙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研究計劃。雖然“曙光”點燃了人們繼“兩彈壹星”之後愈加洋溢的激情,但是在當時那種復雜的國情之下,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工業水平,都不具備開展載人航天的條件。1972年,在壹片爭議聲中,載人航天計劃擱淺。直到1983年,著名科學家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向黨中央聯合提出了《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這就是著名的863計劃。僅僅2天之後,鄧小平作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決斷,不可拖延。”從這壹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復論證,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路徑逐漸清晰:從載人飛船起步。1992年9月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在“曙光壹號”計劃休眠20年後,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終於迎來了啟航的新曙光。
展望:明天會更好
在中國光輝燦爛的文學長河中,飛天文化總顯得格外豪情淩雲。屈原的《天問》,壹口氣向湛藍蒼天質問了172個“為什麽”;李白“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的狂放;蘇東坡“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的忐忑,都體現了中國古人對朗朗太空的好奇、揣測和向往。更不說眾人熟知的敦煌石窟中那些精美絕倫的飛天壁畫,“飛天迷們”不氣餒不放棄的堅持,直至現代,依然有眾多的天空愛好者癡迷於宇際的奧秘。2008年春晚上的壹舞《飛天》反響熱烈:七名仙女打扮的舞蹈演員站在升降舞臺上,用肢體配合音樂演繹出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形象,配合著舞臺上飄落的花瓣和臺下噴湧而出的水花,壹起將觀眾引入“仙境”。還有著名畫家曾浩創作的《天籟》,在古韻中滲透了現代美,表現出鮮明的時代氣息和文化背景,曾多次世界巡回展出,讓人稱嘆。神舟七號的成功飛行,更是將中國人千年飛天夙願推上新的高潮。
9月28日17時37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傳來“飛船著陸成功!”的喜訊,讓全世界的華人都為之振奮歡呼。這句話昭示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成功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壹系列的“中國制造”也向世人宣告: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在世界高技術領域占據應有的壹席之地。從神五“楊利偉”孤身問天,到神六費俊龍、聶海勝攜手巡天歸來,今天,翟誌剛出艙漫步,中國航天人把壹系列超越夢想的飛躍,標記在了太空之上。僅僅五年的時間,中國三度飛天,壹次又壹次超越前壹個高度,這是中國強大國力托舉起來的夢想,是中華民族千年夢想成真。神州系列的航天計劃能夠成功運行,昭示的不僅僅是中國航天人嚴謹細致,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更是中國綜合國力上升,經濟後盾強而有力的事實。
飛天夢想,千年夙願,壹朝得現,再展新翼。香港《文匯報》說,“茫茫太空第壹次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這壹步圓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同時也向世界宣告,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有能力實現太空行走的國家,中國的航天科技攀上了壹個全新的裏程碑。”法國《世界報》網站27日在題為《中國首次太空行走》的文章中,詳細報道了翟誌剛出艙行走的情況,評論說這是“充滿風險而又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事件,象征著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太空強國俱樂部。現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客座教授的特裏格瓦松說,中國這次發射載人飛船不僅對中國意義重大,也將改變國際空間技術合作方面的格局,中國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空間技術合作領域的平等夥伴。
巨大的喜悅讓中華民族沈醉不已,可是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工作日誌上,計劃早已經安排到了若幹年後。雖然在技術與成績上,中國離俄羅斯、美國還有壹定的距離,在太空探索的諸多領域,還處在蹣跚學步階段,但既然已經成功地邁出了第壹步,就壹定能夠邁出成功的第二步、第三步,因為我們相信,壹個堅守著千年夢想的民族,壹定也是能夠創造奇跡的民族。在中國各屆領導人的全力關懷和大力支持下,憑借良好的經濟實力和政治環境,加上源源不斷的優秀科研人才,中國這條巨龍,將真正翺翔於太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