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什麽叫“化實為虛”的寫作手法

什麽叫“化實為虛”的寫作手法

“化實為虛”的寫作手法是壹種將人擬物,物化感情的手法。把描寫、渲染的風雲樹木等客觀景物,寄寓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反過來,“化虛為實”的寫作手法是把抽象的不具體的事物或事情通過壹些說法使它變得具體,更容易理解,就像靈魂有了身軀的外在。

“化實為虛”的寫作手法,應該說是中國千古文章的壹大技法。反觀中國的唐詩宋詞以及現代許多經典散文,無壹不是化大為小化抽象為具體的實際運用。

古詩詞中的“借景抒情”“借物寓理”,無論哪壹種技法不是將抽象的感情道理化解為可見可感的有形之物,從詩句的有形中品出無形,也就是創作者化虛為實,評閱才能化實為虛。借實在的物象去解讀作者的主觀感情以及深奧的道理。

1、李白的《靜夜思》借月抒懷,把壹種虛擬抽象的思鄉感情,幻化為壹幅幅具體可感的畫面:

《靜夜思》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釋義: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壹層霜。我禁不住擡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壹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沈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2、朱熹把讀書的樂趣這種抽象的東西幻化為有形的畫面,好像人們觀賞多彩的天空,把抽象的理趣形象化了。

《觀書有感二首·其壹》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

釋義: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壹面鏡子壹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裏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3、茅盾的抒情散文《白楊禮贊》,作者對北方軍民的贊美之情借有形之物“白楊樹”曲折地表達出來了。化大為小化虛為實,這種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技法,在虛擬類話題作文寫法上渙發了生機。創新不上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在傳統基礎上找到壹種新的生長點。

化虛為實在話題作文寫法上有意向地運用,就可鎖定作文構思的大體走向,提高作文構思的速度。

擴展資料:

壹、化解的基礎:

千古文章意為本,對於虛擬的話題,應該學會分析,找出話題所蘊含的道理,以及可以提煉出的中心,用壹句話明確的表達出來,或者是陳述句,或者是判斷句,肯定什麽,否定什麽,只有觀點鮮明,寫作才可能寫得成功。

細化量化的材料才可能定型話題內涵,從而迅速用壹句話概括出圍繞話題的立場鮮明的主題。只有觀點鮮明正確, 我們才可能化虛為實,搜尋壹個個具體的材料支撐自己的觀點。

二、化解的技法:

把抽象的話題化解成可以加工成產品的原材料,也就是化虛為實的具體過程。

三、話題的分析:

例如“傳統”是壹個理性抽象的話題,對於這樣的題目,艱苦樸素是傳統,勤儉節約是傳統,愛國主義是傳統,尊老愛幼是傳統,這些都是應該倡導的優秀傳統,當然,並不是說傳統的東西都是優秀的東西,還有許多不良的傳統要擯棄。

對於這樣理性抽象的話題,只有化虛為實,化大為小,把其化解成壹個個可以加工成產品的原材料,才可能把其方便地引進寫作中。從而,文章構思的意向性強,構思速度快;從另壹個方面講,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往往能夠讓人感覺其角度小,主題深,思維新。

百度百科——化實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