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卻,指了結;辦理好。如:這就了卻了我的壹樁心事。
1. 見“ 了卻 ”。
2. 亦作“ 了卻 ”。1.指除掉,殺死。
《北史·崔孝芬傳》:“ 靈太後 謂曰:‘卿女今事我兒,與卿是親,曾何相負?而內頭 元叉 車內,稱此嫗須了卻!’”《四遊記·三藏歷盡諸難已滿》:“壹洞山妖俱被行者了卻。”
3. 指事情結束,辦完。
宋 黃庭堅 《登快閣》詩:“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母子相會,對他說出根由,教他做個報仇之人,卻不了卻心願。”
曹禺 《北京人》第壹幕:“﹝祖父母﹞便挑選壹個黃道吉日為他們了卻終身大事。”
此外,著名愛國將領,也是詞人的辛棄疾曾經有《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名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裏也是此意。
4. 猶言徹底了解。
《封神演義》第七十回:“混沌初分我出世,兩儀太極任搜求。如今了卻生生理,不向三乘妙裏遊。”
無聲,沒有聲音。
1.沒有聲音。《莊子·知北遊》:“視之無形,聽之無聲。”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之壹:“畫形於無象,造響於無聲。” 唐 韓愈 《送孟東野序》:“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 金 元好問 《通奉大夫張君神道碑銘》:“舞雲之春風,潤物無聲。” 巴金 《探索集·友誼》:“看見了 西園寺先生 、 清水先生 和其他幾位朋友的眼淚……我卻無聲地哭了。”
2.吞聲;不說話。 唐 杜甫 《投簡鹹華兩縣諸子》詩:“君不見空墻日色晚,此老無聲淚垂血。” 元 倪瓚 《畫竹贈申彥學》詩:“寫出無聲斷腸句,鷓鴣嗁處竹蒼蒼。” 茅盾 《子夜》六:“他這無聲的溫柔的抗議,可以引出 林佩珊 的幾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