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孟子的哪篇文章體現了“仁政”思想?

孟子的哪篇文章體現了“仁政”思想?

《孟子·梁惠王上》體現孟子“仁政”思想。

《孟子·梁惠王上》出自《孟子·梁惠王》,作者孟子。

作品名稱

梁惠王上

作者

孟子

創作年代

戰國時代

作品出處

《孟子·梁惠王》

文學體裁

文言文

快速

導航

第壹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簡介

《梁惠王》是《孟子》第壹篇的篇名,《孟子》和《論語》壹樣,原無篇名,後人壹般取每篇第壹章中的前兩三字為篇名。《孟子》***七篇,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註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註:梁惠王即魏惠王。

第壹章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矣,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註釋

①梁惠王:即戰國時魏惠王魏罃,前369—前319年在位。魏原來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因秦國的壓力,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也被稱為梁,魏惠王也被稱為梁惠王。“惠”是其死後的謚號。

②仁義:“仁”是儒家的壹種含義廣泛的道德觀念,是各種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義”,儒家學說指思想行為符合壹定的準則。

③大夫:先秦時代職官等級名,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家:大夫的封邑。封邑是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勞動者在內),又稱采(cài)地。

④征:趙歧註雲:“征,取也。”

⑤弒:古時以下殺上、以卑殺尊叫弒。

⑥乘:音shèng,量詞,壹車四馬為壹乘。當時戰爭的形式主要是車戰,壹輛兵車由四匹馬拉,車上有三名武裝戰士,後有若幹步兵。古代常以兵車的多少衡量諸侯國或卿大夫封邑的大小。

⑦饜(yàn):滿足。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妳不遠千裏而來,壹定是有什麽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壹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壹個擁有壹萬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他國君的人,壹定是擁有壹千輛兵車的大夫;在壹個擁有壹千輛兵車的國家裏,殺害他國君的人,壹定是擁有壹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壹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壹千輛,在壹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壹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義為後卻以利益為先,不奪得國君的地位不會滿足。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為什麽壹定說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