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城坐落在禹貢九州、雍州之西陲,古為戎地,故開埠較遲。至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因這壹代處於宋代與西夏的邊緣地帶,經常遭受西夏人騷擾,故設立通遠軍,以努劄堡為定西城,以防止西夏入侵。
北宋元豐五年(1082),西河大經制官七軍總領李憲,奏請將努劄堡以西屬通遠軍後,李憲為了軍事上的需要,修築努劄堡,這就是現在的定西城。定西城位於東西兩河交匯處,扼東西北三路要沖,因其在軍事、政治及地理上的優勢而興起。古定西城分為宋城及明城兩部分,宋城稱為大城;明城稱為關城。合內外城,形似鳳凰單展翅,因此定西城還有鳳凰城壹說。
隴中定西,是壹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西夏時,稱為西市新城。宋代元豐四年八月丁醜(二十三日)李憲總攬七軍收復。同年十月,宋神宗賜名定西。距今大概已經有壹千多年的歷史了。
在這個處於絲綢之路重要通道的小城裏,以巷命名的就有大同巷、文昌巷、中和巷、水門巷、石頭巷、許公巷、百頁巷、延壽巷、南倉巷、崇福巷等幾個地名。它們大都有壹段所非同尋常的古老的歷史淵源呢。
位於今安定區西關小學東側的大同巷,呈南北走向,大約有200米長。又叫回回巷,因清朝同治七年以前為回民聚居的地方而得名。據王黼堂《安定縣鄉土誌》記載:“本城西門外***居回民五十戶”。同治此巷梗阻。光緒時南來北往之商旅不進縣城,直接由分道口經南門、回回巷去蘭州,道路暢通無阻,因名大同。亦取儒家宣揚的《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壹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
文昌巷,在東大街北側。呈東西走向,東接水門巷,南接石頭巷,西口通北大街。巷內王作樞於清朝同治甲戌(1874)成進士,其子王黼堂於光緒丁酉(1897)為拔貢,因文風昌盛而得名。
中和巷在原稍家坑,今歐康家園。數十年前原西端有路尚可通南大街,明代叫中和街。水門巷顧名思義,就是因近處巷道有排水淺門而得名。明代正統中知縣杜讓增擴縣城時,在東城門西側約七八十米處城墻下挖壹方形水門洞,用於雨季時節城內排水。百年後的萬歷時“水門側其宜淺出也,今亦多於塞”。這有《萬歷新修安定縣誌》所繪的水門圖為佐證。石頭巷處於今定西市二院家屬院和安定區文化館之間,南通東大街,北連文昌巷。從明代以來壹城之水流經此巷再通水門巷宜淺出外流。為防止雨水沖刷,巷道全用石頭鋪砌而得名。在東大街中段南側,巷道短小彎曲不規則喻牛胃,故名百頁。民國時彭楚城任縣長時取名。
在縣城東大街南側,與百頁巷比鄰,就是南臺巷。南臺又叫禦史臺。據《通典·職官·禦史臺》語:“後漢以來謂之禦史臺,……梁及後魏、北齊、或謂之南臺。”因此巷內明代中葉出過禦史官劉憲而命名。南倉巷在南大街東側,呈東西走向。國民黨第八戰區軍倉庫始於民國26年在此修建,糧倉在城南關而得名。
崇福巷在縣城南關南倉巷南側。巷東西向,長近200米,現在統稱南大街。巷內原有坐東向西寺院壹所。明代正統十二年(1447)悟瑁法師赴京請英宗朱祁鎮為寺院敕賜有“崇福寺”金字牌匾,取崇佛得福之意而名。
榆林巷在縣城南大街北側,巷長約200米。巷內至今有植於明代晚期的古榆樹壹棵在張姓院子。主幹高大約4米,總高約9米,周長4·30米,樹冠原占地20平方米。相傳清朝鹹豐年間壹次雨後,榆樹周圍有壹股青煙久而不散,當地父老鄉情言榆樹顯靈,從此這裏稱榆林巷,後來有人蓋壹進三院榆爺廟供奉。1956年廟被拆除,原稱榆靈含迷信而取諧音榆林為巷名。在縣城西門外,又名秦家巷。郭傑三所編縣誌“經營房通西大路,又名鎮龍巷”。解放前的營房舊址即今定西中學。此路東西走向。西端的西河沿東岸,清代光緒四年創建有龍王廟以鎮洪水,故名。另壹說縣城南山壹名南安山,壹名鎮龍山,山下南北向巷道以山得名,亦稱鎮龍巷。明代惲應冀曾經記述“南安昂然若龍首,縣治迎而立焉”。
位於大城小學北側之巷道就是有名的安定縣四大驛站之壹的延壽驛。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巷道仍然寬而筆直。後來居民日增,道狹窄而彎曲。舊名馬站巷,即蒙語驛傳“站赤”之漢名,並有官馬飲水池。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此處及通安、西鞏、稱鉤已有驛站之設。明清兩代稱延壽驛,西接稱鉤驛,東連西鞏驛,南抵通安驛。延壽驛順治時有馬42匹,夫23名,年撥銀1232兩9錢2分。驛站名取延年益壽;或以驛站自元迄明清,歷久之意。延壽驛清代又名匾臺上,因巷內馬姓人秀才多,也有中過武舉著,家中掛有匾額數塊,故名。
許公巷在定西市汽車站附近。因紀念許珌得名。許珌(1614——1671),字天玉,號天堂,福建神州府侯官縣(民國並為閩侯縣)人。康熙四年(1665)選授安定縣知縣,愛民惠政。卒後葬縣城東山腳下。後因310國道改建經過其墓,1998年8月16將其靈柩遷移到鳳凰山腳臺地新塋。道光廿八年(1848)知縣胡薦夔於縣城東郊(今汽車站南端西側百米處)建正殿三楹及廊廡、墻垣,設許公祠,並募資置祭田四十畝。當時工部尚書兼書畫家張祥河(1785——1862)曾經在許公祠題楹聯“老鐵官聲高隴阪,雙松詩歌妙漁洋”。許公巷的現地址是從原許公祠相鄰處入口,至汽車站南側出口,再從汽車站對面入口至鐵路。越過鐵路再向前,就到原許公墓地。這兩段巷道長約500余米,居民100多戶,是定西縣以歷史名人為巷道之名獨具紀念意義的居民區。
滄海桑田,千余年風雨歲月,定西古巷道,留下了人們回味無盡的故事。低頭荒草藏枯骨,側耳天邊哭冤鬼。定西城,方圓百裏古戰場,難猜測,地下三尺埋著誰?右壹座將軍墓,左壹方古戰壘,鐵甲早就冷透,篝火不見余灰,漫天黃沙尋不見,只聞遙遙號角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