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級下冊
《清平樂·村居》宋代·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釋義: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是誰家的公婆父老?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裏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2、六年級上冊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代: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溪橋 壹作:溪頭)
釋義: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仿佛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裏,耳邊傳來壹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討論,說今年是壹個豐收的好年景。
天空烏雲密布,星星閃爍,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3、六年級上冊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宋代: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愁余 壹作:愁予)
釋義: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難之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於還是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傳來聲聲鷓鴣悲鳴。
擴展資料:
1、《清平樂·村居》
這首詞 ,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誌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並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壹個畫面裏,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
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壹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壹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 、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寧靜的生活。
2、《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壹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壹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裏,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壹種境界。
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盡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壹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
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沈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3、《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此詞寫作者登郁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遠望,“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家國淪亡之創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
全詞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壹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蘊藉深沈的愛國情思,藝術水平高超。
百度百科——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百度百科——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百度百科——清平樂·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