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對待妳,妳卻無動於衷,毫不領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和尊重。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是元末戲曲作家高明創作的壹部南戲《琵琶記》中的壹句,《琵琶記》敘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
擴展資料:
《琵琶記》故事來源:
《琵琶記》系改編自民間南戲《趙貞女》(即《趙貞女蔡二郎》),更早時還有金院本《蔡伯喈》。據記載,宋代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情節大致寫蔡二郎應舉,考中了狀元,他貪戀功名利祿,拋棄雙親和妻子,入贅相府。
其妻趙貞女在饑荒之年,獨立支撐門戶,贍養公婆,竭盡孝道。公婆死後,她以羅裙包土,修築墳塋,然後身背琵琶,上京尋夫。可是蔡二郎不僅不肯相認,竟還放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後,蔡二郎被暴雷轟死。
宋代戲文所寫的蔡二郎,亦稱蔡中郎,也就是漢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戲中所寫的情況,只是出於民間傳說。陸遊在《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壹詩中說:“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可見該故事流傳之廣。類似這種題材,在宋代說話、鼓詞、諸宮調、雜劇等民間伎藝中,還有《王魁負桂英》《陳叔文三負心》《王宗道負心》等。這表明書生負心婚變現象在當時相當普遍,書生貪新棄舊、攀龍附鳳的行為尤其受到市民階層的關註。
它保留了趙貞女的“有貞有烈”,但對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讓他成為“全忠全孝”的書生。為了終養年邁的父母,他本來並不熱衷於功名,只是辭試不從,辭官不從,辭婚不從,這“三不從”導致壹連串的不幸,落得個“可惜二親饑寒死,博換得孩兒名利歸”的結局。
百度百科-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