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壹千年。 端午節風俗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布滿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靈符)斜掛在耳下的黑色發髻上。與朝雲同過端午節,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賞析上片,預示端午節日,將開展浴蘭活動,氣氛十分濃郁。端午,處於初夏季節。穿著自然華麗,以襯托參與者的身份。於朝雲來說,最好是綠色細絹——“碧紈”,正好與她的雅靜性格相符。天氣稍熱,易出“輕汗”,“微透”著“碧紈”。“透”字用得貼切,將半明半暗的膚體朦朧美襯托出來了。“明朝端午浴芳蘭”,顯得有愉悅的審美性。它不僅體現了朝雲由芳體而及蘭心的純潔高貴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蘭令節俗的淳樸純真美。朝雲浴處,余香猶存。沐芳浴蘭,遍及社會。參與者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正如詞人詞中所寫:“流香漲膩滿晴川”。這正是古老節日文化發揚光大的表現。
下片,寫詞人偕朝雲參與具體的端午節俗活動。詞人著重寫了兩項端午節俗健身活動。其壹,“彩線輕纏紅玉臂”,“以五彩絲系臂”。它辟邪驅鬼,使朝雲“玉臂”“紅”而長命。與用五色花線纏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義。其二,“小符斜掛綠雲鬟”,以“赤靈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使朝雲“雲鬟”“綠”而身健。與小孩穿老虎腰肚,門上掛蒲劍以辟邪護身有同等意義。詞人著重描寫纏線、掛符活動,且用對偶句式,為的是“佳人相見壹千年”,願靈驗得到應證。真是壹語中的,畫龍點睛。
創作背景 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年)端午,是時,東坡被惠州已是第二個年頭了,在端午節這個團聚的日子裏,想到自己的侍妾朝雲,於是作此詞送給她。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蘇軾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 寂寥齋畫省,款曲擘香箋。更想傳觴處,孫孩遍目前。——唐代·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
寂寥齋畫省,款曲擘香箋。更想傳觴處,孫孩遍目前。 端午節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宋代·陸遊《乙卯重五詩》
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壹笑向杯盤。 端午節風俗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壹笑,吊千古。——宋代·劉克莊《賀新郎·端午》
賀新郎·端午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遊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壹笑,吊千古。 端午節 , 風俗 , 吊古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