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古詩具有簡潔、抒情、篇幅短小而豐富的特點,學習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當中就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作為壹個起點,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圖畫。古人雲:不著壹字,盡得風流。即是這個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個作用即創造性思維的訓練。這對於發展創造性思維不能不說是壹個有益的契機。
其次古詩教學給了我們壹個發揮想象的空間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學生在讀古詩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後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再大腦中創造壹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發展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詩把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壹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引發學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華。因此小學古詩教學的過程其實是鑒賞美的過程。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對於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往往憑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論,而不能分析其內在的美和價值。通過古詩教學正好可以彌補這壹點,因為古詩往往反映壹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誌意和感情寓含在詩文中,正所謂“詩以道誌”。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經驗,得出正確的審美標準。
另外,古詩教學可以汲取古詩有益精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古詩不僅體現詩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認識,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結晶。它能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同時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並且,它還可以培養學生在音樂、建築、繪畫等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因此,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古詩學習不論是對學生的語文能力的培養,還是對其他方面的培養都有積極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進行古詩教學中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能夠充分領悟古詩的意境。
二、讀中悟美、悟情
(壹)強化吟誦,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和轍押韻,字數、句數整齊、均衡。誦讀起來瑯瑯上口,自然而然產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壹字壹詞包含著極豐富的內容。例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壹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峰寫“活”了,也把山間煙雲冉冉上升、裊裊流動的景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古詩的語言美呢?我在古詩教學中總是把朗讀作為壹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或壹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宋代方嶽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只有讓學生反復吟誦,仔細品味,而不以背誦為滿足,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古詩的語言美。
(二)啟發想象,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壹體而形成的壹種藝術境界。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如《尋隱者不遇》壹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的過程,壹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壹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麽,詩中有沒有寫?妳能概括童子的回答,並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妳是書童,妳會怎麽回答?”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壹壹作答,並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初步領悟到了詩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體會古詩的情感美
“情”是古詩的根源。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弦的詩歌。在教學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借景引情——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壹詩,句句寫景,字字含情,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無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借曲引情——例如:《詠柳》壹詩,要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有壹定難度的。教學時,我首先播放壹段樂曲——《春天》,這首曲子以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壹般的音樂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發了少年兒童的熱愛祖國、熱愛春天的感情。學生壹聽樂曲,便置身於優美的春景之中,猶如身臨其境。這時再學古詩,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與詩人筆下美麗多姿的新柳產生***鳴。學完全詩後,再壹邊聽樂曲壹邊想象,壹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圖展現在學生面前。他們禁不住發出壹股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深深體會到了詩中的情感美。曲情交融,為學生學好古詩創設了壹個藝術的氛圍。
三、古詩教學的幾個誤區
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過程中,教師其出發點可能是很好的,可也要註意方法,不可急於求成,造成以下幾個誤區:
1、傾盆大雨式的題解:有些老師急功近利既介紹作者生平,又介紹生活環境;既講政治思想,又說寫作特點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學生不知從何學起,處於壹種迷茫的狀態,畢竟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限的,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
2、填鴨、註入式的串講:串講是古詩教學的壹種重要方法,不過課前要註意啟發學生預習,在串講過程中壹定要引導學生思考不能填鴨式、註入式。
3、信口開河式的問答:古詩有鮮明的藝術形象和深遠的藝術意境,需要反復誦讀,深刻體會。可有些老師在古詩教學中濫用問答法,壹問壹答之中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性,使學生無法很好的領會其意境。
4、囫圇吞棗式的翻譯:古詩的翻譯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但是教師在此要忠實而流暢的直譯,盡量保持詩的原意和結構,如此才能恰到好處。
5、文學鑒賞式的分析:小學古詩不排除分析,但要註意深入淺出,註意壹個“度”,不能把握這個度而侃侃而談,非但不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適得其反。因為小學無法理解的這麽深奧,也不能了解,畢竟他們的知識水平有限。
6、花樣翻新式的表演:雖然壹定的表演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古詩,但是不能過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而把古詩搞得不倫不類,表面上很很熱鬧,可實質上破壞古詩的原意,白白浪費學生和老師的精力和熱情。
古詩教學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想盡壹切辦法激發學生興趣,帶領學生邁入古詩的神聖殿堂,使學生領悟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學習古詩,得到的不僅僅是壹種享受,壹種積澱,更是心靈與詩歌的融合。 語文教師尤其應優化教學,引導學生隨著詩人所表達的感情產生***鳴,隨其悲而悲,隨其喜與喜,讓這古典文學精華,滲融於他們的血液中,使生命在古詩的滋養中得以鮮活的成長,與古詩相伴,芬芳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