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書蠹詩魔——張岱《湖心亭看雪》

書蠹詩魔——張岱《湖心亭看雪》

書蠹詩魔:書中的蛀蟲,詩裏面的魔鬼。

讀書成癮,寫詩成狂。

張岱

原文: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連下了好幾天,湖中行人,各種飛鳥的聲音都消散了。 這壹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壹葉扁舟,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湖上冰花壹片彌漫,天和雲和山和水,渾然壹體,白茫茫壹片。湖上能(清晰)見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的壹道痕跡,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壹葉小舟,船上米粒般的兩三個人罷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相對而坐,壹個童子正把酒爐裏的酒燒得滾沸。那兩個人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麽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他們)邀請我壹同喝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後告辭。(我)問他們的姓氏,原來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情(於山水),還有像您壹樣(甚至比您更)癡情(於山水)的人呢!”

註釋:

1.本文選自《陶庵夢憶》。 張岱 (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

2.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明思宗朱由檢年號(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點左右.更,古代夜間計時,壹夜分為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定,開始。

4.余第壹人稱代詞,我。

5.拏(na)即“拿,“持 ,引申為撐、劃

6.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乘船。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

7.霧凇沆碭(hàng dàng)雪夜寒氣彌漫。霧凇,雲、水氣;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雲氣,凇,是從湖面上蒸發的水汽,這時因為天寒,凝成冰花。曾鞏《冬夜即事詩》自註:“齊寒甚,夜氣如霧,凝於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沆,形容大水。

8.上下壹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皚皚的。壹白,全白。壹,全;都。

※惟只有

9.長堤壹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壹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築物。

10.壹芥壹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

11.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

12.強(qiǎng)飲盡力地喝。強:盡力。勉強 。 

13.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壹般的酒杯,這裏的意思是三杯酒。 

14.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5.及到……時

16.舟子船夫。

17.喃象聲詞。 

17.相公舊時對士人的尊稱,後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 

19.更還。

20.癡似癡於,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癡迷的意思。

21.絕斷絕,消失。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進了北京,朱由檢自縊於煤山(終年三十四歲)。接著,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滅亡。

四十七歲的張岱,生活起了劇烈的變化,這使他的內心非常痛苦。他覺得自己悠悠忽忽的,既不想茍活,又不能尋死。

於是,他就躲到剡溪山中隱居,過著貧苦的生活,並埋頭著書。他回想起過去奢華不羈的經歷。懷著懺悔的心情,為自己寫下《自為墓誌銘》。

原文及翻譯:

蜀人張岱,號陶庵。年少時候是紈絝子弟,十分愛繁華的場所,喜歡住漂亮的房子,愛美麗的婢女和美少年,愛穿鮮艷華麗的衣裳,經常吃美食,騎駿馬,家裏裝飾華麗的燈飾,愛觀看煙火,喜歡唱戲,喜歡聲樂,懂古董,喜歡蒔花養鳥,並且沈溺於喝茶下象棋,對作詩讀書著魔,忙忙碌碌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泡影成了夢幻。五十歲的時候,國破家亡,隱居在山裏躲避戰亂,所剩下的只有爛床、破茶幾、壞的銅鼎、彈不了的琴,和幾本殘舊不堪的書、缺角的硯壹塊而已。穿麻布衣吃素食,經常斷糧。想想二十年前,簡直就是兩個世界壹樣。

經常自言自語地說,我有七個問題是解不開的:以往都是從平民上升為公侯,而如今卻是從世家貶為同乞丐壹般,如此的貴賤錯亂,不可理解之壹;產業還不如中等人家,心中卻向往奢華的生活,世上有很多發達的捷徑,而甘心獨自的隱居於山野,如此身貧心富,不可理解之二;做書生時卻上了戰場,做將軍卻是做寫文章之類的事情,這樣的使文武錯亂,不可理解之三;從上時就算陪玉帝喝酒也不卑下,自下時和乞丐同住也不驕傲,如此混亂尊卑上下,不可理解之四;軟弱時別人唾面可以讓它自幹,強銳時可以單槍匹馬赴敵營,如此的強弱差異,不可理解之五;爭利奪名時,可以甘居人後,觀場玩遊戲時,(豈)肯讓別人先?

如此行事,緩急不合情理,不可理解之六;賭錢擲骰子,不在意勝負,煮水品茶,能嘗出是用的澠河水還是淄河水,如此把智與愚用錯地方,不可理解之七。這七件事,自己都不能理解,還希望別人能理解嗎?所以稱為富貴之人也可以,稱為貧賤之人也行;稱為聰明人可以,稱為愚蠢人也行;稱為剛正的人可以,稱為柔弱的人也行;稱為勤勞人可以,稱為懶散的人也行。學習文科,學習武功,學禮節,學寫文章,求仙向佛,學農活學種花全都沒有成功,任隨旁人說是個敗家子,是廢物,是頑民,是蠢秀才,是瞌睡漢,是老鬼物等。

張岱起初字宗子,人們稱(我)為石公,就字石公了。喜歡撰寫著作。生於明萬歷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時,(是)魯藩王國相大滌公正妻所生的兒子(樹子即嫡子)。六歲時,祖父雨若公帶著我到了杭州,遇到眉公先生騎著壹只馴鹿,他是錢塘遊客,對祖父說:“我聽說妳的孫子擅長詩文對仗,我今當面試壹試他。”他指著屏上的《李白騎鯨圖》說道:“太白騎鯨,采石江邊撈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錢塘縣裏打秋風。”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來,說道:“哪裏能找到像這樣聰明雋秀的(孩子),(當然)是我的小友了。”他希望我能努力多寫文章,哪裏料到我壹事無成。

甲申年之後,我悠閑懶散,神誌恍惚,既不能尋死,又不能維持生活,白發盤繞,仍然在人世間茍全活命。只怕有朝壹日突然去世,像草木壹樣腐爛,因為想到古人如王績、陶潛、徐渭都自己寫作墓誌銘,我也仿效他們寫壹篇。剛想提筆構思,又覺得自己為人與文筆都不是很好,於是再三的拿起放下筆(思考)。即使如此,只是說壹下我的癖好習慣,則是可以記載的。曾經在項王裏的雞頭山營造自己的墓穴,朋友李研齋為這壹穴墓題寫道:“嗚呼有明著述鴻儒陶庵張長公之壙。”伯鸞這誌趣品行高尚的人,他的墓在要離的墳墓附近,我因此在項裏選擇墓地,我的年紀進入七十歲了,去世與下葬的日期還不知道,因此暫不記載。

墓誌銘上寫道:“ 晉代的巨富石崇,曾與王愷、羊琇等人鬥富。不明事理的卞和向楚王獻荊玉。年老的廉頗,在涿鹿與秦作戰。假托司馬遷開設史局。蘇東坡好吃,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五羖大夫百裏奚,怎能自售其才能呢?空泛地學習陶潛,徒然地仰慕梅福。只得尋找三外野人鄭思肖那樣的隱士,才能知曉我難以吐露的情懷。

明中葉以後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不但貨物種類繁多,且谷布絲棉、鹽糖茶酒等日用消費品的比重上升,以致交換的領域,從地方市場走向跨區域市場,甚至遠達海外。在這樣的條件下,壹方面提高了城鎮生活的水平和消費方式,另壹方面則擴大了人們的眼界,以致飲食消費尤其驚人。於是富豪之家的窮奢極欲,文人雅士的精究飲食形成風氣,集兩者之大成的張岱,在他的《陶庵夢憶》裏,用了不少篇幅記述了自家的飲食生活和飲食品。

張岱自稱“越中‘好吃’的人沒有超過我的”,喜歡吃各地的特產,但是不合時宜的不吃,不是上佳的食物不吃。比如:北京的壹定要吃蘋婆果、馬牙松;山東的壹定要吃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壹定要吃福橘、福橘餅、牛皮糖、紅腐乳;江西的壹定要吃青根、豐城脯;山西的壹定要吃天花菜;蘇州的壹定要吃帶骨鮑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圓、橄欖脯;嘉興的壹定要吃馬鮫魚脯、陶莊黃雀;南京的壹定要吃套櫻桃、桃門棗、地栗團、窩筍團、山楂糖;杭州的壹定要吃西瓜、雞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筍、塘棲蜜橘;蕭山的壹定要吃楊梅、蒓菜、鳩鳥、青鯽、方柿;諸暨(今浙江諸暨)的壹定要吃香貍、櫻桃、虎栗;臨海的壹定要吃枕頭瓜;臺州的壹定要吃瓦楞蚶、江瑤柱;浦江的壹定要吃火肉;東陽的壹定要吃南棗;山陰的壹定要吃破塘筍、謝橘、獨山菱、河蟹、三江屯蟶、白蛤、江魚、鰣魚。而且不管多遠,只要是張岱想吃,就不惜時間去品嘗,如不壹壹弄到手,絕不善罷甘休。

而且,張岱善於吃蟹,他認為食物不加鹽、醋的,夠滋味的就是河蟹。河蟹到十月時更加肥大,連蟹足都有很多肉。尤其是殼裏面的蟹黃、蟹膏厚實而實惠。因此,他每到十月時節,就與友人舉行吃蟹會,所搭配的菜色,則是肥臘鴨、牛乳酪等,在蔬菜、果品上則搭配兵坑筍、謝橘、風栗、風菱,飲品上則是蘭雪茶。

張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壹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劍老人、古劍陶庵、古劍陶庵老人、古劍蝶庵老人,晚年號六休居士,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祖籍四川綿竹(故自稱“蜀人”) ,明清之際史學家、文學家。

張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長住外祖父陶大順家養病,因聰穎善對而被舅父陶崇道稱為“今之江淹”,提出過“若以有詩句之畫作畫,畫不能佳;以有詩意之詩為詩,詩必不妙”等觀點;於天啟年間和崇禎初年悠遊自在,創作了許多詩文;於崇禎八年(1635年)參加鄉試,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後,避兵災於剡中,於兵災結束後隱居四明山中,堅守貧困,潛心著述,著有《陶庵夢憶》和《石匱書》等。

康熙四年(1665年)撰寫《自為墓誌銘》,向死而生;後約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與世長辭,享年約九十三歲,逝後被安葬於山陰項裏。

史學上,張岱與談遷、萬斯同、查繼佐並稱“浙東四大史家”;文學創作上,張岱以小品文見長,以“小品聖手”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