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漢詩在日本歷史上和現代的發展狀況如何?

漢詩在日本歷史上和現代的發展狀況如何?

作者:鳳嫵

鏈接:/question/22957495/answer/75432286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先說在日本歷史上的漢詩。

毫無疑問,日本漢詩是中國古典詩歌在海外的最大分支,因襲借鑒自中國古典詩學。漢字於公元284年王仁獻論語傳入日本(手機憑記憶作答時間可能有誤,但大致是這個時間),日本第壹本漢詩集《懷風藻》成書於公元751年。

從751年至今日本漢詩已經經歷千余年的發展演變,壹般分為:王朝時期、五山時期、江戶時期、明治後時期。

王朝時期約五百余年,歷經大和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文武天皇、嵯峨天皇、長屋王、島田忠臣、菅原道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菅原道真提倡要擺脫對漢詩的單壹模仿,將其本土化,即他在遺誡裏講的“和魂漢才”。

對了,其中還有這個我們中國人比較熟悉的阿倍仲麻呂,中文名字晁衡,是李白的好朋友。晁衡回日本時遭遇大風,坊間謠傳他落水溺死,李白寫下“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壹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沈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為之哀悼。

此時正值唐宋,正是我天朝國力、詩詞都昌盛之時,日本為了學習先進的文學,派遣出了我們熟知的遣唐使,他們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實是我們單方面輸送)比如唐德宗年間隨遣唐使藤原野葛麻呂入唐的空海和尚。空海和尚所作的《文境秘府論》是日本最早的詩話,著重於科普寫詩的技巧,屬於入門級詩話,非常適合當時的日本,在日本漢詩歷史上地位極高。

王朝時期日本漢詩的代表作品如《懷風藻》、《淩雲集》、《菅家文集》等等。

接下來的五山時期是日本漢學發展的壹個高峰期,包括鐮倉時代與室町時代,在此期間日本的漢詩在整體水平上比王朝時代有了質的提高,諸如別源圓旨、雪村友梅、絕海天津、中巖圓月、夢窗疏石等等非常優秀的詩人。《花上集》、《北鬥集》收錄了這壹時期的漢詩。

近世江戶時期,日本尚學之風蔚然,算是日本漢詩全盛時期。《日本詩集》、《日本詩紀》均選錄了江戶時期的數千首詩,尤其是友野霞舟所編纂的《熙朝詩薈》更是選錄了數萬余首,由此可見江戶時間漢學之昌盛。

明治以後日本漢詩黯然失色,主要是因為我們自己都不行了,此時正是晚清,中國古詩自身也是江河日下。多說兩句,我個人是非常欣賞清詩的,但是此時中國的詩壇確實是沒有什麽活力及對外影響力。

明治初的漢詩主要分為三門,梁川星巖、岡本華亭和廣瀨淡窗。小野湖山、森春濤等在此時間段比較突出,森春濤的兒子森槐南的星社在明治後期影響力較大,包括野口寧齋、本田種竹也和他壹起玩耍。這裏提下森槐南,森槐南有首《夜過鎮江》:他日扁舟歸莫遲,揚州風物最相思。好賒京口斜陽酒,流水寒鴉萬柳絲。這首詩裏每壹句都能在唐宋詩詞中找到典故出處。

到昭和時期,西學強勢興起,漢學越發衰落,雖有似飯冢西湖這種前輩支撐,卻已無法挽回。

我日語不是非常熟悉,因此語言文字的上的發展,片假名和平假名的混合表記就略過不提了。

日本當代漢詩界以石川忠久為代表。石川忠久及其同道成立了“全日本漢詩聯盟”,旨在弘揚日本漢詩,我是十分佩服。石川忠久有“寧為守拙讀書子,勝作功名場裏人”壹句,似就是他的寫照。這個日本漢詩聯盟2003年在東京湯島聖堂成立,湯島聖堂在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孔廟,目前該聯盟大概有接近兩千人的會員。

日本漢詩聯盟目前的日常主要是發行雜誌、會刊和開會,目的是把分散在日本各地的漢詩愛好者聚集起來互相交流探討;雜誌名字叫做《扶桑風韻》,每年發行壹期,發行時間是四月壹日。《扶桑風韻》每年以壹個題材為中心向外征集漢詩作品(比如海、光、風等等),並將獲獎作品刊登發表。

從選錄刊登的作品來看,刊登漢詩所偏愛的題材多為風景,抒發閑適之情。這或是因為至今仍欽慕漢詩的人都是對中國文化心存好感,追慕其風雅,故而產生壹種“雅”崇拜的現象,陶淵明、王維、李白、杜甫等都是他們仰慕的對象。此外他們也嚴守中國古典詩詞規則,韻律和平仄都極非常講究,對於漢詩的態度他們比現在的中國更為保守。

《扶桑風韻》刊行的內容多以七絕為主,內容單壹,這說到底也是傳統文化式微受眾少的緣故,現在石川忠久到處做演講、搞宣傳,也正是為了復興漢學。

不畏其時,故斯文不喪;前路緲茫,唯正衣冠而行。

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如此,與諸君***勉。

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