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賞析:東晉大詩人陶潛寫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其愛菊之名,無人不曉,而菊花也逐漸成了超凡脫俗的隱逸者之象征。難怪宋人周敦頤因陶淵明後真隱士不多,要大發“菊之愛,陶後鮮有聞”的感慨了。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不乏其人,其中詠菊者也時有佳作。中唐詩人元稹的七絕《菊花》便是其中較有情韻的壹首。
詩人對菊花由衷喜愛:開得正旺的菊花壹簇簇、壹叢叢,遍布屋舍四周,他沿著竹籬,忘情地欣賞這些親手栽種的秋菊,不覺日已西斜。第壹句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繞”字則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想,活脫脫地勾勒出壹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圖。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壹轉,指出自己並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時至深秋,百花盡謝,唯有菊花能淩風霜而不雕,獨立支持,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機。詩人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這四季中最後開放的菊花使他忘情,愛不能舍了。我國古典詩詞常借物詠懷喻誌,如屈原的《桔頌》,陳子昂的《感遇》,都是範例。元稹《菊花》壹詩贊菊花高潔的操守、堅強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這首詩取陶詩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樸素的語言吟詠,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蘊藉之至;而是在描繪具象之後,以自述的方式道出愛菊之由而又不壹語說盡,留下了想象空間讓人們去回味咀嚼,這就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歷來被人們所喜愛。
請采納。
2.關於菊花的壹首古詩和解釋明·唐寅《菊花》
故園三徑吐幽叢,
壹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
盡借籬落看秋風。
這是壹首托物寄興的詩,沒有什麽艱澀的意象,很清新淡雅,並且淺近直白。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詩詞中屬於香草美人筆法。首聯詩人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並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而且開得那麽突然,所以頷聯寫它就好像是壹夜的霜降後從天空墜落壹般。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涵豐沛,在單淡然中凸現其品質。後兩句是詩人的托物起行,以菊花自比。頸聯寫到多少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估計詩人自己也在內吧,尾聯寫盡借籬落看秋風,籬落是指籬笆,記的範成大在他的壹首詩中提到籬落,“日長籬落無人問”。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從這籬笆裏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征,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
3.關於菊花的詩句相關詩詞 晉·陶淵明《和郭主簿》: 芳菊開林耀, 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 卓為霜下傑。 唐·黃巢《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太宗《賦得殘菊》 階蘭凝暑霜, 岸菊照晨光。
露濃希曉笑, 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 圓花簇嫩黃。
還持今歲色, 復結後年芳。 唐·杜甫《雲安九日》 寒花開已盡, 菊蕊獨盈枝。
舊摘人頻異, 輕香酒暫隨。 唐·白居易《詠菊》 壹夜新霜著瓦輕, 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 金粟初開曉更清。 唐·元稹《菊花》 (詳見詞條:菊花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劉禹錫《菊花》 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
瑩靜真琪樹,分明對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紅裝。
粉蝶來難見,麻衣拂更香。 向風搖羽扇,含露滴瓊漿。
高艷遮銀井,繁枝覆象床。 桂叢慚並發,梅蕊妒先芳。
壹人瑤華詠,從此播樂章。 唐·吳履壘《菊花》 粲粲黃金裙, 亭亭白玉膚。
極知時好異, 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 抱技寧自枯。
唐·李商隱《菊花》 暗暗淡淡紫, 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 羅含宅裏香。
幾時禁重露, 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鸚鵡, 升君白玉堂。
唐·黃巢《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壹處開。
宋·蘇軾《趙昌寒菊》 輕肌弱骨散幽葩, 更將金蕊泛流霞。 欲知卻老延齡藥, 百草摧時始起花。
宋·範成大《重陽後菊花》 寂寞東籬濕露華, 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幾女無高韻, 只看重陽壹日花。
宋·陸遊《九月十二日折菊》 黃花芬芬絕世奇, 重陽錯把配萸技。 開遲愈見淩霜操, 堪笑兒童道過時。
宋·梅堯臣《殘菊》 零落黃金蕊, 雖枯不改香。 深叢隱孤芳, 猶得車清觴。
宋·朱淑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紅, 晚節猶能愛此工。 寧可抱香枝頭老, 不隨黃葉舞秋風。
宋·朱淑貞《菊花》 菊花如誌士, 過時有余香。 粲粲滋夕合, 英英傲晨霜。
4.關於菊的詩句,並表達了菊的什麽特點關於菊花的古詩有哪些?
答:壹 隱士的象征
最早提到菊花,我國大詩人屈原,在他的名篇《離騷》裏面就寫到“朝飲木蘭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是通過這兩句詩,把屈原玉潔冰清的那種品質表現出來了。到東晉時候陶淵明,可以說是和菊花有不解之緣。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的詩,當然,最有名的像他的飲酒詩裏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芳菊開林曜,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秋菊有佳色, 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所以陶淵明就成了菊花的壹種人格的化身,
自從被陶潛先生垂青之後,菊花就成了“花之隱者也”。陶淵明《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正是體現了他對羨慕幽靜安逸生活的向往。東籬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凡脫俗的隱者風範,菊花從此便有了隱士的靈性。
二、鬥士的象征
壹改菊花隱逸者形象的,當然要數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了。“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其帶有明顯寓意和傾向性的詩作裏,菊花成了飽經滄桑的勇敢堅強的鬥士,為民請命,替天行道。
同時唐·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菊花也成為戰士的代表。
三、傷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菊花,在她筆下成了抒發情思的對象。“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用“瘦”字抒發內心對久別丈夫的感受。
四、高潔品格的象征
菊花殘謝後壹般不會雕落花瓣,不會像桃花壹樣,壹片壹片掉下來,落英繽紛的。故詩人說“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
故詩人壹般都贊賞其淩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詠菊》:
壹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也有因風雨關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蘇改詩”的故事,見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說的是蘇東坡有壹次去相府拜見王安石,剛好王不在,只見案上有詠菊詩,只寫下頭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認為菊花即使幹枯,也不會落瓣,於是他步原韻,續寫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讀過蘇東坡有嘲笑之意的續句以後,覺得蘇東坡觀察不夠全面。後來二人政見不和,蘇東坡被貶滴黃州。蘇到黃州後,壹天正值風雨交加,蘇與友人在菊園賞菊,親眼看到了落英繽紛,“滿地鋪金”的場面。這時才懂得了當初錯批了王安石,還是自己見識不廣。)
還有菊花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陳毅元帥的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劉禹錫曾經這樣寫到:“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孀”。
5.古人為什麽經常在詩中寫到菊花菊與梅、蘭、竹,自古就是中國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
菊花不僅是中國文人人格和氣節的寫照,而且被賦予了廣泛而深遠的象征意義。 壹 隱士的象征 自從被陶潛先生垂青之後,菊花就成了“花之隱者也”。
陶淵明《和郭主簿》:“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正是體現了他對羨慕幽靜安逸生活的向往。東籬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凡脫俗的隱者風範,菊花從此便有了隱士的靈性。
二、鬥士的象征 壹改菊花隱逸者形象的,當然要數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了。“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壹處開”。“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其帶有明顯寓意和傾向性的詩作裏,菊花成了飽經滄桑的勇敢堅強的鬥士,為民請命,替天行道。
同時唐·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菊花也成為戰士的代表。
三、傷感的象征 宋·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是宋代女詞人,菊花,在她筆下成了抒發情思的對象。“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用“瘦”字抒發內心對久別丈夫的感受。
四、高潔品格的象征 菊花殘謝後壹般不會雕落花瓣,不會像桃花壹樣,壹片壹片掉下來,落英繽紛的。故詩人說“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
故詩人壹般都贊賞其淩寒的品格例如:唐·白居易《詠菊》: 壹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也有因風雨關系而散落的。宋朝有“王蘇改詩”的故事,見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說的是蘇東坡有壹次去相府拜見王安石,剛好王不在,只見案上有詠菊詩,只寫下頭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了暗自好笑,他認為菊花即使幹枯,也不會落瓣,於是他步原韻,續寫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讀過蘇東坡有嘲笑之意的續句以後,覺得蘇東坡觀察不夠全面。後來二人政見不和,蘇東坡被貶滴黃州。
蘇到黃州後,壹天正值風雨交加,蘇與友人在菊園賞菊,親眼看到了落英繽紛,“滿地鋪金”的場面。這時才懂得了當初錯批了王安石,還是自己見識不廣。)
菊花經歷風霜,有頑強的生命力,高風亮節,因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隱士”的封號。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象征。
菊花的顏色多種多樣,含意也不盡同。 黃色的菊花:淡淡的愛 白色的菊花:在我國哀挽之意,壹般用於追悼死者的場合;在日本,則是貞潔、誠實的象征。
暗紅色的菊花:嬌媚 菊花象征久長:菊花在秋季開放,故為秋的象征,人們甚至把九月稱“菊月”,因為菊與“據”同音,“九”又與“久”同音,所以菊花也用來象征長壽或長久;並且以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壹天采的菊花更有意義,多用其精制菊花茶,更有人將這壹天采的菊泡陳年米酒,或者是用菊花沐浴,皆取“菊水上壽”之意。如果在壹個畫面上畫有菊花和九個鵪鶉,因為“鵪”的發音與“安”相同,就有“九世居安”的意思。
菊與松樹畫在壹起,叫做“松菊永存”,表示祝願接受此畫的人長壽。還有人把壹只蟈蟈兒畫在菊花之上,因“蟈”與“官”同音,即表示祝願別人長久(九)占據官位,其畫名為“官居壹品”。
菊花:清凈、高潔、我愛妳、真情 翠菊:追想、可*的愛情、請相信我 春菊:為愛情占蔔 六月菊:別離 冬菊:別離 法國小菊:忍耐 瓜葉菊:快樂 波斯菊:野性美 大波斯菊:少女純情 萬壽菊:友情 矢車菊:纖細、優雅 麥桿菊:永恒的記憶、刻畫在心 鱗托菊:永遠的愛 非洲菊(扶郎花):神秘、興奮 雛菊(延命菊):愉快、幸福、純潔、天真、和平、希望、美人 菊與梅、蘭、竹,自古就是中國文人歌詠的對象。菊花不僅是中國文人人格和氣節的寫照,而且被賦予了廣泛而深遠的象征意義。
在中國古代大量的文學作品中,都有菊花的芳蹤。 關於菊花的詩歌,最早的大概要算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了。
這位自稱“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千古第壹詩人,在被放逐途中,為表達自己高貴的愛國情操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堅貞品質,餐秋菊之落英,吟出了不朽的傑作《離騷》。
在這裏,菊花象征著詩人高潔的品質。 建安文學的傑出代表曹植,在其膾炙人口的名篇《洛神賦》中,有這樣的句子:“其形也,翩若驚鴻,宛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用菊花比喻裙裾飄飄、翩然飛舞的洛神的榮光鮮麗,寫盡了洛神的風度和氣質。 東籬下悠然采菊的陶淵明,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賦予菊花獨特的超脫的風格,菊花從此便有了靈性。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壹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道出了多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人生真諦! 壹改菊花隱逸者形象的,當然要數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了。“颯颯西風。
6.菊花這首詩流連忘的詩句是什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壹直受人偏愛。
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詠菊,壹般要說說菊花的可愛。
但詩人既沒列舉“金鉤掛月”之類的形容詞,也未描繪爭芳鬥艷的景象。 而是用了壹個比喻——“秋絲繞舍似陶家”。
壹叢叢菊花圍繞著房屋開放,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秋叢,即叢叢的秋菊。
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是他的名句。
這裏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便不難想象。 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誌地繞籬觀賞,以至於太陽西斜都不知道。
“遍繞”、“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渲染了愛菊的氣氛。 詩人為什麽如此著迷地偏愛菊花呢?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後雕謝的,壹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後雕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
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壹自然現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這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雕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壹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
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壹頓,叠宕有致,最後吟出生花妙句,進壹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