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描寫詩歌特色的詞語

描寫詩歌特色的詞語

1.描述意境和語言風格,特色的詞語有哪些

語言風格常用術語例析

1、平實質樸、樸素自然

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語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詞藻的華麗,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於平淡中蘊含著深意.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全篇4句20字,毫無難解之處.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2、含蓄雋永、含蓄委婉

詩歌最富有靈氣,詩的靈氣在於雋永,在於“字短情長”,字裏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想、開人悟性的“空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這種風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藏在形象中,讓讀者自己展開想象,思而得之.多用象征、雙關等手法.如李商隱的《雨夜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天各壹方的夫妻間掛念問候,其時其境其情,歸家團聚作長夜之談的憧憬,統統顯於言外,隱於空白.如"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

3、清新明麗、清新雅致

這種風格往往用清麗的語言來營造優美的意境,表達怡然喜悅的感情.其藝術境界多如大雨過後的清清柳色、荷葉上顫動著的晶瑩水珠."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如楊萬裏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用語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給人壹種清新美的愉悅.

4、形象生動

詩歌的語言往往以其生動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懷古》),既是詩又是畫,有形有聲有色地展現了赤壁的壯麗景色,氣勢雄偉,境界開闊.語言活靈活現,具體形象,包括①人物語言個性化,言如其人;②描寫逼真,繪聲繪色,惟妙惟肖;③運用多種辭格,新鮮活潑;④註意詞語選用,註意句式變換.

5、絢麗飄逸

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詩大都寫得色彩繽紛、景象綺麗、變幻莫測,這是絢麗飄逸之美.

6、婉約細膩

這種風格往往體現出"曲、細、柔"的特點,曲徑通幽,情調纏綿,表達感情細如抽絲.如,"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幽默諷刺

在詩中多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和趣味.運用誇張、反語、仿詞、雙關等手段,突出事物特征,揭露事物本質,富於諷刺意義,增強批判性和說服力,令人輕松愉快,忍俊不禁.如,"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

2.形容特色的詞語有哪些

原發布者:滄海拭軒

詞是中國文學史上壹種重要的詩歌體裁,宋代發展到最高峰,人們常常“唐詩宋詞”並稱。那麽詞在形式結構上有什麽特點?它是怎樣發展的?有哪些重要作家?本文言簡意賅,對詞的特點進行了簡要概括,並清晰地勾勒出詞的發展線索。 詞,萌芽於隋,興起於唐,成熟於晚唐、五代,大盛於兩宋,是唐宋新興的詩歌體裁。 詞,原本是音樂文學,是為配合樂曲而填寫的歌詞,所以全稱為曲子詞,簡稱為詞。既要按曲子節奏填詞,就很難都用整齊的五、七言來填,因為曲子總有長短快慢;所以除有極少數的例外,壹首詞中句子總是長短參差的,故詞又稱長短句。詞還有樂府、歌曲、樂章等名稱,也都可以看出它與音樂的關系,只有較為晚出的詩余之稱,是忽略了詞與音樂之間的關系的。所謂詩余,是將詞說成是詩的余緒(貶低詞的說法),或以為詞是由詩增減字數、改變形式而演化成的。這都是只著眼於詩詞語句篇章的異同而沒有考慮音樂對詞的產生的決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太符合實際的。 詩,也有配樂唱的,主要是樂府。樂府與詞的根本區別在於:壹、樂府起於漢代樂府機構所采集的民歌,所配的音樂是以前的古樂,叫雅樂,還有漢魏以來的清商曲,叫清樂。而詞所配的音樂,則是以隋唐以來大量傳入中國的胡樂為主體、包含部分民間音樂成分,***同結合形成的壹種新樂,叫燕樂(也作讌樂、宴樂)。燕樂所用的樂器也與以前不同,主要是極富表現力的琵琶,以後則有觱栗。詞所配合的就是這種當時極受歡迎

3.詩歌的語言特色

常見的詩歌語言特色:

1.平實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全篇4句20字,毫無難解之處。還有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

2.含蓄雋永。詩歌最富有靈氣,詩的靈氣在於雋永,在於“字短情長”,字裏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想、開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天各壹方的夫妻間掛念問候,其時其境其情,歸家團聚作長夜之談的憧憬,統統顯於言外,隱於空白。還有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後期的詞。

3.清新雅致。其特點是用語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給人壹種清新美的愉悅。如楊萬裏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孟浩然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連成壹片,這是壹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清新、自然。

4.絢麗飄逸。如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全詩顯得色彩繽紛、景象綺麗、變幻莫測,這是絢麗飄逸之美。

5.簡潔明快。其特點是:語言簡練利落、洗練、淺顯、明白如話、不加修飾。如賈島的詩、馬致遠的散曲等。

6.雄渾壯麗。其特點是:骨力挺健,氣壯山河。如曹操的《觀滄海》顯得胸襟豁達,豪情橫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詩歌中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人。在他們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絕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熱,有同仇敵愾的憤慨,有誓死戍邊的決心。

7.粗獷豪放。李白是豪放風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蕩,格調昂揚,想象奇特,誇張出格,是李白豪放詩風的特點。“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氣勢浩蕩,壹瀉千裏;“草綠霜已白,日西月復東。”(《古風》)描繪光陰流逝之快,人事變遷之速,壹氣呵成,天衣無縫。宋詞中的豪放派,以蘇、辛為最傑出代表。

8.沈郁頓挫。沈郁,就是指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杜甫之詩,為濃郁之極致。憂愁是杜詩沈郁的主要內容,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沈郁的力作。

9.悲壯慷慨。大凡詩人,慨嘆風雲變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擊人民災難之重,身受命運坎坷之苦,郁積壯誌未酬之憤,而憂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見,悲慨是時代的心聲,詩人的呼喊,詩人面對動亂的現實,出於嚴肅的責任感,遂作悲慨。陳子昂的詩,就以悲慨而馳譽詩壇。《登幽州臺歌》是最激動人心的悲慨之詩。

10.纏綿哀怨。詩作婉曲,感情細膩。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詞。

4.描寫詩歌人物形象詞語

描寫詩歌人物形象詞語:

①、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淡於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②、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並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現了他憂國憂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優遊自在的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田園風光的喜愛.

④、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形象.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寫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田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塑造了壹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⑤、矢誌報國、慷慨僨世的形象.陸遊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5.形容古詩意境的詞語

古人常用“不可湊泊”壹詞形容詩歌意境之玲瓏。

宋 陸遊 《跋呂成尗》:“字字工妙,無牽強湊泊之病。”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壹:“何得以壹二韻約束為之?既約束,則不得不湊拍;既湊拍,安得有性情哉?”

梁啟超 《讀十月初三日上諭感言》:“實則不過無機的集合,偶然的湊泊,絕非有壹***同之目的以相團結。”

古詩詞“意境”鑒賞:

壹、把握整體性

任何壹首詩或壹首詞,都是壹個完整的藝術作品。我們在鑒賞時,如果只是看到作品中單個的“意象”畫面,是不大可能準確地把握作品所表達的詩人詞家的情感意旨的。“意境”往往是諸多“意象”彼此組合連綴起來形成的壹個情感氛圍與藝術世界。即多個個體連接起來的整體。同“意境”相比較,“意象”是局部的,具體的;而“意境”的範圍比較大。通常指整首詩或詞所構成的境界,具有整體性,傳達著詩人詞家在作品中的整體的情感意旨。鑒賞“意境”,就是要先從作品所描繪的具體的風物、景象切入,再從整體上把握作者貫穿於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二、突出層次性

“意境”通過事象、物象、景象的融合,創造出情、理、形、神四者統壹的詩歌畫面,形成多個個體連接起來的整體,但是其呈現的層次性卻是十分明顯的。在“意境”鑒賞的審美活動中,我們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層面來體味其特色。

三、註重多樣性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強調指出:“境界有大小”,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這確實是精辟的見解。大量的詩歌創作中,既有宏偉開闊、氣勢非凡之篇,也有活潑清新、小家碧玉之作。作為讀者,我們品賞詩歌的“意境”,應當開闊視野,兼收並蓄,多方汲取各種流派、風格的藝術精華,並進而在由此及彼、舉壹反三的比較和揣摩中,窺視出詩歌藝術的奧秘。

四、探究創造性

社會不斷發展,人的思想感情也不斷變化,所以,詩的意境永遠不會被前人寫盡。大凡高明的詩人,往往不囿於舊的傳統,不蹈襲前人的老路,能夠從變化了的現實生活出發,以真情和至誠創造出他們自己特有的新“意境”,賦予詩篇以新的生命與活力。我們讀詩時,要特別註意探究詩歌“意境”的創造性。

6.關於描寫的詩歌有哪些

壹、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 如: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年,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陸遊《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保家衛國的決心 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

報國無門的悲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山河淪喪的痛苦 如:陸遊《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年華消逝,壯誌難酬的悲嘆 如:蘇軾《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如:杜甫《兵車行》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思親念友 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思鄉如:範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閨中懷人 如:王昌齡《閨怨》(閨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李白《子夜吳歌》(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 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 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 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 如:杜甫《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5、長亭送別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鈴》、王維《渭城曲》。 情深意長的勉勵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坦陳心誌的告白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二、評價作品思想內容註意的問題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於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2、壹個時代有壹個時代的特點,壹個時代有壹個時代的文學,適當了解某個時代的風貌,同樣有助準確把握這個時代的文學作品。3、許多古代詩詞的前面都有壹個不長的“序”,有的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

4、大多數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單壹的,其中可能交織著許許多多非常復雜的情感,這壹點要特別註意,當然,讀者有時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礎之上發揮想象,進行再創作。另外,壹個作家的整體創作趣向和風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個別作品的特例存在。

三、鑒賞各類詩歌,要掌握壹些宏觀鑒賞要領:1、借景抒情詩,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把握其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托物言誌詩,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誌趣融於某種具體事物中,達到言誌的目的;2、詠史懷古詩,要聯系背景,領悟情感(感慨興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諷今);3、傷春傷別詩,是借對春光流逝抒發韶華易逝、壯誌未酬的感慨,或表達對親朋、好友、愛人的無限思念之情;4、山水田園詩,是詩人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