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要讀的第壹首詩是第220首《己亥雜詩九州風雷上怒不可遏》,但我們可能有些地方知道,這首詩純屬惡搞:我勸上帝重新站起來,上帝吼了我三聲。就像“他朝有其他宮女,三千稀罕美人,鐵杵磨成繡花針”壹樣,不知道龔自珍和白居易看了之後是什麽感受。這確實是個人才,但畢竟鬧,不要拿詩詞文化開玩笑。
龔自珍:Se人,名定安。漢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改良主義先驅。他主張革除不良政治,抵禦外侮,壹度全力支持林則徐禁絕鴉片。對現實社會的頹廢和黑暗感到失望,龔自珍在48歲時辭去了65438至0839年的工作,第二年在江蘇丹陽的雲陽書院去世。其詩主張“改法”“改畫”,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敗,充滿愛國熱情,被詩人柳亞子譽為“三百年第壹班”。
紀海雜詩,九州怒而恃風雷/其二百二。
清宮紫珍
只有雷電的巨大爆發力,才能讓中華大地散發出勃勃生機,但社會政治局面並沒有生氣,反而是壹種悲哀。
我勸上帝要振作精神,不要拘泥於某些規範去貶低更多的人。
龔自珍的時代是壹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也正是這個時代產生了近代史上這位啟蒙思想家。他認識到封建閉關鎖國政策是行不通的,帝國主義的侵略暴露了封建主義的本質。憑著他的才華,開始討論“治國”的問題,主張變革。最後他因為“避時”不得不辭職回家。這首詩是壹位道士路過鎮江時應其要求而作。
詩歌以祈求神靈的口吻,呼喚雷霆萬鈞的變革,以此打破清王朝束縛、扼殺人才造成的死局,表達作者解放人才、變革社會、振興國家的願望。
“九州怒依風雷,千軍萬馬哀。”這兩句是比喻性的修辭格,說明只有依靠壹場突如其來的風雷,才能打破清朝統治下長久以來毫無生氣的局面。
“風雷”比喻革命風暴。這就是魯迅《靜聽驚雷》中“雷”的含義,也是毛主席《壹場來自大地的風暴》中“風雷”的含義。“風雷”上面的“石”字,說明救亡圖存,振興國家,別無他法,足以顯示詩人敏銳的眼光和戰鬥精神。
“千軍萬馬合”是指在清朝的統治下,人們不敢說話,到處彌漫著壹種令人窒息和壓抑的氣氛。這裏有個典故。蘇軾《贊三馬》:“當時(宋元初年)西域貢馬,高八尺,龍首剛烈,虎背豹印,出東華門,入天牢,聲如蛟龍,千馬齊嘯。”“喪”這個詞用來表達詩人的悔恨和愛國之情。
“我勸上帝更新精神,不拘壹格降人才”,以樹代花的手法表現了詩人推翻黑暗統治,創造全新世界的願望。詩末詩人註道:“過鎮江,遇玉帝、風神、雷神,拜萬聖祠,道士乞青言。”本文闡釋了詩人創作這首詩的具體環境,說明詩人以“道士乞青詞”的方式,利用民間迷信活動為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務。
“不拘壹格”充分顯示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廣闊的視野和戰略眼光。當時的清政府腐朽無能,內憂外患,尤其是帝國主義侵略者伺機而動,奴役中華民族、毀滅中華國家之心不滅,瓜分之勢壹觸即發。要把中國從風暴中拯救出來,必須依靠各方面的大量人才。所以詩人勸上帝兼收並蓄,重拾精神,生出人才,以力挽狂瀾,助大廈倒。
全詩選擇了“九州”、“雷鋒”、“萬馬”、“天宮”等主觀意象,表現了詩人奇特的想象和熱烈的期待。他期待著優秀人才的出現,在改革的大趨勢中形成新的“雷鋒”和新的活力,壹掃籠罩九州的沈悶和萎靡,既暴露矛盾,批判現實,又展望未來。
同時,這個“勸”字還是比較正面的。是忠告,而不是乞求,這顯示了詩人居高臨下的地位和他對改革的信心。
任何時代的進步都離不開人才,但人才真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世界上就沒有人才嗎?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奉勸諸神重拾精神,不拘壹格降天賦。”這可能是整個清朝喊出的時代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