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的歷程》是壹本由程波著作,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75.00,頁數:267,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西方美的歷程》讀後感(壹):美是壹種社會實踐
《西方美的歷程》讀後感(二):追求美,探索美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西方,形成了具有學科性質的美學。可見,美,概念之深,範圍之廣,需要探究研究的內容之博大。在我們現代生活中,美,更多會用藝術品來表現。繪畫、雕塑、影像等各種美術工藝,來展示美。在西方,人們又是如何來“審美”的呢?我們可以在《西方美的歷程》這本書裏了解西方美學的發展歷程。但是它不是枯燥的學術性的美學研究,而是賦予了鮮活的知識和見解。既讓我們了解了西方美學的發展史,又通過圖文了解了美學產生的必然性以及美學史上的代表作品,並從中對美學發展中的人物有了較明朗的了解。
這本書從西方美學的發源地——希臘愛琴海寫起,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文藝復興、從新古典主義到啟蒙運動、再到德國古典美學到現代主義美學、後現代主義美學,條理結構很清晰。古今中外,很多人寫過關於西方美學的著作以及講演稿等,這本,我覺得更適合中國人閱讀,因為對於西方美學而言,我們屬於外國人,對西方的歷史發展、美學形成,還是存在壹定的陜隘和片面的認知。通過這本書可以系統地了解西方美學的發端發展。
蘇格拉底是西方美學的軸心人物,他和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書中有較多的篇幅講述三人的哲學思想。讓我頗有感觸的是提柏拉圖說過的話——藝術”和真理隔著三層“。我的理解是藝術架構於真理的基礎上,模仿現實,但是又有脫離,現實可能是殘酷的,藝術卻可以只保留其中美好的壹面,但是事實上,我們看到古希臘古羅馬,以及此後的歷史階段,藝術家們也會在藝術作品中體現時代黑暗的壹面。曾經看到過壹篇文章,關於達·芬奇的畫作《蒙娜麗莎》,說是在蒙娜麗莎人物肖像的背景裏隱藏著幾種動物,有很多畫家專家在解讀畫作的隱含的內容。不知道是後人想得太復雜了,無中生有,還是真的這幅畫裏有未解的“達芬奇密碼”?聊這些,總是因為眾人對西方美學的深入研究,想通過名家名作來探求西方美學。
研究西方美學,提高藝術品味。但是對於我等俗人,閱讀這樣的書,雖然不能登峰造極,但是多少能培養壹些審美情操,關鍵是對西方美學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當下和將來,欣賞藝術作品也是有壹定幫助的。尤其是像我們這樣本身對繪本藝術感興趣的人而言,在解讀西方美學,了解藝術發展史上傑出人物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品之後,可以激發自己的藝術修養。
書評原創,轉載刊用請豆郵聯系~
《西方美的歷程》讀後感(三):既古老又年輕的西方美學
古希臘神話,在卡德摩斯和哈默尼的婚禮上,眾神贊美新郎和新娘:“唯有美的才受人愛,不美的,沒有人愛。”類似的故事以及古希臘人對美的歌頌頻現於後人的詩文。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上說,西方美學並不遙遠,我們去了解它,不但能通過它了解超越了東西方的普遍的美學,而且還能在壹種參照之中,加深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的理解。”青年學者、美學研究工作者程波在他的著作《西方美的歷程》中如此說道。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探討西方美的歷程,溯本追源,必然要由希臘開啟這趟旅程。美存在於自然與人類生活之中,但有意識的審美需要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古希臘的很多思想家註意到了美的各種現象,力圖通過他們的思考和闡述,揭示出美的本質和規律。他們的學說或許顯露天真偏面,但人類的審美和藝術實踐的經驗因他們而觸及了哲學的高度,逐漸構成了西方美學理論的雛形。
畢達哥拉斯由打鐵的節奏感中發現了數的比例關系,又於豎琴的弦長粗細進壹步得出了“美就是比例的和諧”的觀點;蘇格拉底最早把“美”和“效用”聯系起來,強調美必須從現實中得到合理解釋,進而使得文藝的現實基礎問題、社會功用問題成了“美”的重要課題;柏拉圖說,美是超現實的,超感性的,是最高永恒的“理式”,對永恒“理式”的凝神觀照所產生的“無限歡喜”,就是最高的美感;亞裏士多德的《詩學》是那個時代的藝術實踐的集大成之作,車爾尼雪夫斯基後來評價《詩學》是迄至十八世紀末葉,壹切歐洲美學概念的基礎……這些例子都說明了,美學的歷史是古老的,它的源頭距今已有幾千年之久。
美學是古老的,同時又是年輕的。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美學正式產生於18世紀。德國哲學家鮑姆加通首先使用了“美學”這個術語,即“伊斯特惕克”。按照希臘字根的原意,這個詞表達了“感覺”、“感情”的意思。鮑姆加通認為,美學是研究感性認識的科學,它的對象是感性認識所理解的完善,這種理解到的完善就是美。很顯然,鮑姆加通所講的感性認識實際上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美感。在鮑姆加通之後,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黑格爾都沿用了“伊斯特惕克”這個術語,而且都有專門的著作。他們把美學的基本範疇系統化了,使它有了壹個完整意義的理論體系,成為哲學研究的分支體系。這是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上半葉的事情,就時間而言,西方美學真的很年輕。
本書講了哲學史上對美的本質問題的探索,這些探索有助於我們加深對西方美學的理解。不過僅此遠遠不夠。正如程波所說,我們要了解的西方美學,並不是僅僅作為獨立學科的美學,而是在西方文化發展過程中,現實存在的美學。所以本書在時間軸的安排上突出關鍵節點的同時,程波很註重美學思想和實踐的互動關系,力求在散點透視中把更多的知識點和趣味性嵌入對美學的講讀之中。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展讀現代主義美學和後現代主義美學,而此時西方美學早已在我國廣泛傳播並時刻浸淫我們的日常生活,閱讀中不斷對撞的思想***鳴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這壹點。現代主義表現出對於實際生活的疏離、不滿和反抗,後現代主義則表現出對於生活的妥協、調和與迎合。人們壹方面追求個性和創新,壹方面又被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所俘獲,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所呈現出的復雜性,同時又拓展了美學的內涵,使得各種美學思想紛繁叢生,呈現出更加年輕的旺盛的生命力。
朱光潛先生說:“美是物的形象,或者美是意象。”審美活動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高度統壹,了解美學理論,不是要求從抽象概念出發去理解美,而是讓我們對現實生活更多壹份敏銳的觀察力。美無處不在,它的無限豐富的內容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發現,對美的尋求是壹個既古老又年輕的永無止境的過程。
如需轉載請先聯系本人。謝謝。
《西方美的歷程》讀後感(四):西方美學簡明史
美學不僅僅只是文學理論或者是美學所研究的東西,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若沒有美,將是壹片黑暗或者是醜陋。所以,美,其實是伴隨著這個世界而誕生的,它壹直就在那裏,無論妳發現還是沒有發現。而美學正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什麽是美。程波《西方美的歷程》關註到了學界以及學界之外人的興趣點,用壹種簡單明了、詼諧幽默的介於學術與非學術之間的語言、配以精美的名畫向我們講述了西方美的發展歷史。
世間萬物無論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都有自己的基點,西方美學作為抽象之物,自然也有自己的基點,它的基點就是古希臘、羅馬。作者指出“言必稱希臘”,未必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恰好體現出美的多變性,進而展示出美學研究內容的多變性以及其理論體系的多變性。
《西方美的歷程》以其看似高高在上實則“接地氣”的理論架構為我們體現了西方美學的發展歷程。“橫看成嶺側成峰,原地高低各不同”,不說生活在同壹個社會背景下的人對同壹個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就算是壹個人面對同壹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也會有不同的感覺,如此,更不用說用簡潔、明了的語言架構不屬於自己文化背景下的美學歷程。從程波的簡歷以及其他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西方美的歷程》絕對不是他的泛泛之作,而是他深思熟慮後的精心之作。隔著壹個差距不算小的文化差異,卻能夠寫出如此通透的美學著作,可見他掌握的美學理論知識之深之廣!
《西方美的歷程》涵蓋知識面比較廣,從古希臘到反抗永恒性、壹致性、連續性的後現代主義美學,為我們呈現了壹場文化的饕餮盛宴。壹般用來做教科書的文學理論或者是美學,都沒有配以如此豐富的名畫。自然讓人提不起興趣,既然學的是美學,自然在閱讀的時候就要給讀者帶來壹種美的享受、引導作者去欣賞美。《西方美的歷程》中不但為我們提供了我們自己無法尋找到或者就算找到也不知道和哪種美學理論相結合的名畫,而且對這些名畫都進行了精準的美學解讀。如此,就算是不懂美學的人也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有用的知識。
人類對美的追求不會停止,美學的研究之路也不會停止!《西方美的歷程》為我們提供了了解西方美學發展簡史的機會,也為我們深化對美的理論認識提供了契機!
《西方美的歷程》讀後感(五):在時空中感受美
上大學的時候頂禮膜拜過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在圖書館借了很多次也沒讀完,其實是自己沒有沈下心欣賞中華幾千年的美,那個時候學習知識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讀文章如過眼煙雲,而不知道自己如何走進美、發現美。然而李澤厚大師的《美的歷程》始終沒有因為我們讀者層次的層次不齊而影響它的“江湖地位”,以至於很多年過去了,我也不再從事和我專業相關的工作,但看到《西方美的歷程》這本書又想起了《美的歷程》。
同樣是美的歷程,只不過壹個用來講述我們東方的美學發展,壹個是講述西方的美的歷程,都是縱向分析美學的產生、發展的那些事兒。如果單從縱向的角度來講,《西方美的歷程》可能牽涉到的內容更加寬泛,不僅僅涉及壹個國家,而是整個西方體系中美學的衍變和發展。而作為美學本身,我們大部分讀者覺得和此沒有關系,甚至我們如果不學習理論的美學知識也絲毫不影響欣賞美、感受美,但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如果有了美學知識作為底子,那麽欣賞美、感受美也會變得格調高雅、層次提升了不少。
其實,“美學”作為壹個獨立的學科,是在西方產生的,而且是在18世紀,然而這並不影響它講研究的對象追溯到更久遠的古希臘和羅馬時期,而且美學的涵蓋面非常廣,藝術、哲學、宗教、人文歷史等多個方面都有牽扯,如果不是足夠的知識積累,是不足以穿透歷史的長河梳理出清晰的發展脈絡,不足以欣賞歷史長河中那些散落的美學“珍珠”。
此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有兩點,首先是文字的風格,很多理論圖書因為文字過於艱澀難懂、內容又枯燥無味,引不起讀者的興趣,而《西方美的歷程》既保持了美學發展中最基本的科學嚴謹的內容,又采用了詼諧幽默、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大大提高了此書的可讀性、藝術性和趣味性,在比較難懂的地方作者還用形象的比喻進行,而且每壹部分作者都進行了提煉和總結,用形象化的語言表述篇章的“中心”,壹下子就切中了“命脈”,讀起來能夠提綱挈領,更輕松;第二點就是文中配了大量的圖片資料,這些圖片大部分是比較著名的藝術品,包括雕塑、繪畫作品等,並采用彩圖印制,非常精美。
《西方美的歷程》讀後感(六):學習美學的目錄
喜歡看電影,也喜歡寫影評,可是自己的水平太差勁,雖然看過不少片子,但總評不到點子上。有個朋友對我講,說我不懂美學。美學是什麽,我還真的是不明白,看完了這本《西方美的歷程》,總算是有了個懵懵懂懂的認識。可要讓我說,美學到底是什麽,我還是說不出來。
百度上有美學的定義,這裏就不再去粘貼了。按照我的理解,美學就是壹切關於美的學問,比如詩歌、文學、繪畫、雕塑等等,當然,現在還要算上電影。說起電影,不得不說的是,這本書的作者程波教授就是搞電影的,也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位作者的簡介,才讓我下定決心來讀這本書,因為美學與電影的聯系實在是太過緊密了。不過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美學的發展,真正涉及到電影美學的部分,只不過是全書最後的十幾頁罷了。
如果單純就美學二字進行討論,我認為是甚是無趣的,但是在作者的引領下,縱覽西方世界從古至今的美學創作,倒不失是壹件美事。尤其可貴的是,作者在給我們講解諸多藝術作品的同時,還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圖片。結合圖片進行講解,的確是讓我這樣的小白收獲頗豐。
從希臘到羅馬,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從現代到後現代,本書的主線和層次非常清晰。作者講述美學,並不直接從定義出發,而是結合了大量的實例來告訴讀者,到底什麽是美學,美學又美在何處。這些實例涵蓋了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各個方面,閱讀之後的確讓人感覺美不勝收。
正是這些實例,讓我感覺到了自己的淺薄和作者的淵博。也同樣讓我認識到,為什麽自己的影評寫不好。心中沒有美,筆中自然沒有美。美學中涉及到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如果不盡可能多地去進行了解,自然不會有好的評論作品出現。
自以為自己讀過不少的東西,但是看到這本書中提及的藝術作品和人物,自己至少有壹半不認識不了解,還有壹部分不是很清楚,知之甚少,真正熟悉的並沒有太多。書中的人名和作品其實也是給了想要了解美學的讀者壹個學習的目錄,如果真的能把本書中的人物都熟悉了解,那麽至少可以邁進美學這個門檻了。
書很精美,圖文並茂,也許正是這個原因,造成本書的油墨味頗重,常年遭受霧霾侵襲的華北人都覺得有點兒難以忍受。如果不是這個原因,本書恐怕就完美了。
《西方美的歷程》讀後感(七):從蘇格拉底到安迪?沃霍爾
簡而言之,所謂“美學”,就是研究“美”的學問。雖然聽上去十分高冷,但其實,它就蘊藏在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事物之中。沒有人可以否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當今時代“美”已經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然而,越是處在壹個隨時隨地能感受到美的世界裏,我們越是會發覺自身的失語。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欣賞繪畫作品時,我們只會感嘆“好美啊!”就再也說不出更多的詞匯。這是因為我們的審美素質和理論修養還達不到對我們的審美活動進行指導和借鑒的程度。
《西方美的歷程》作為壹本梳理西方美學發展脈絡的簡史作品,介紹了西方美學從古希臘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經歷的從萌芽、發展、演變過程。而在跟隨作者壹同沿著西方美學歷史的腳印壹步壹步前進之中,我們也收獲了作為壹個美學入門者最基本的認識與知識。
由於“美”本身的豐富和復雜性,它涉及的學科與知識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多。西方美學的發展經歷了從自然哲學進入社會和人文科學領域的過程,同時也伴隨著其自身從哲學體系中的獨立過程。哲學、文學、藝術都在美學的形成過程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西方美的歷程》采用的是提綱挈領的方式,選取重要歷史階段中的重要人物與作品,用盡可能淺顯生動的語言來講述這壹學科的歷史。書中大量的圖片內容,讓讀者可以在圖文的互相參照之中,更加直觀和立體的感受到美學的現實面貌。
從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美學的萌芽與發展,到中世紀的黑暗與文藝復興的曙光,進而感受進入新古典主義和啟蒙運動後美學戲劇、詩歌、思想領域的發展。而當18世紀,鮑姆加通將“美學”命名,使其成為真正的獨立學科之後,美學在康德、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歌德與席勒的詩歌中得到了進壹步發展。現代主義美學和後現代主義美學的興起則讓人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對壹個學科的影響與改變。讀者不妨嘗試將這本書當作是壹次有趣的選修課程,十二節課程,五個主要階段,用並不漫長的時間去探索和了解壹下不曾知曉的西方美學。
在本書的最後壹部分內容之中,作者著重介紹了後現代主義美學的代表思想和作品。品欽和巴塞爾姆用“拼貼”解構了小說;杜尚的《泉》和《帶胡須的蒙娜麗莎》用解構和反諷的方式闡釋著後現代之“美”;安迪?沃霍爾把風情萬種的瑪麗蓮?夢露變作了現代商業社會中壹個代表著空虛與迷惘的標簽與符號。蘇格拉底“追求真理、反省人生”的“哲學精神”,如今成為了“人死了”,“美”進退兩難的悲觀論斷。美,真的不存在了嗎?
答案壹定是否定的。帕特農神廟門楣和墻壁上的雕刻依舊以其自然而極富生命力的姿態震撼著人們的心靈;當我們閱讀拜倫和雪萊的時候,仍舊能受到詩人澎湃的 *** 和沈思的浪漫;馬蒂斯和畢加索筆下的人體固然比例失調,但我們還有莫奈和梵高……美,壹定還存在著。它只是和最初人們看到的模樣大相徑庭了。
掩卷沈思,真切地感受到扉頁上“審美如同旅行,到達目的地與經歷壹段過程同樣重要”這句話的內涵。輝煌與成就屬於過去,思考與叩問留給今天。西方美學以無數的繪畫、雕塑、音樂、文學、美學作品滋潤和影響著現代人們的心靈,也將繼續影響著未來壹代,是饋贈,也是謎題。
作者程波教授用如此平易近人的方式將原本枯燥的西方理論和哲學凝練成趣味橫生的簡明美學史,希望能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美”、愛上“美”、真正邁入審美之門。正如作者所言,把握美學思想的軌跡和歷史脈絡並不像想象中那樣困難,不妨把這本書當做是壹個開始,壹段路標,壹起打開尋找美的地圖,踏上屬於自己的美學之旅,壹定會收獲非凡。
《西方美的歷程》讀後感(八):壹本有見解又脈絡清晰的美學書
之前在大學期間就聽說過這本書,今日有幸讀到它,對於美的歷程有了更系統的了解,美學的概念又加深了理解.這壹抽象的概念”美學”在作者的筆下竟具象了起來,尤其在本書中,看到壹些哲學家們對於美學的辯證的觀點時,”美學” 這兩個字竟立體了起來。
這本書展現了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美學理解,以及伴隨著歷史的發展,美學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從古希臘時期到壹戰二戰再到後現代主義的大量藝術作品也都在本書中展現,對於美術的學習者來說是很大的福利。當我第壹次拿到這本書時,便被用心的排版,精美的插圖吸引,拿在手上的感覺也便有所不同。雖然作為美術生的我們壹眼就看出,色差還是有的,但是作為這種紙質的打印已經算是非常好的了。
這本書不僅僅只涉及美學,其中內容也涉及繪畫、雕塑、音樂、文學。壹些藝術大家們在作者的筆下也活靈活現。看這本書妳絕不會覺得作者只是在記錄壹個美學的發展歷程,而是連同時代的特征脈絡,那個時期的藝術家們、文學家、以及當時的朝代對於美學的壹種態度,都做了交代。
這本書絕不是從其他書中的摘錄,和內容的拼湊,而是壹本脈絡清晰,有見解的壹本書,妳可以壹氣呵成的讀完它。因為自己也讀過《西方美術史》、《藝術的故事》等壹系列的書,也有系統的整理過藝術潮流的特征(藝術潮流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壹個時期人們對於藝術的壹個態度,和當時人們對於美學的觀點)。所以才會下這樣的結論,這本書是壹本有態度、有深度的書,也是壹本值得藝術生好好拜讀的壹本書。文中沒有太多的專業詞匯,通俗易懂,讀起來非常的輕松,但又交代的很清楚,即使不是美術專業的人,相信讀這本書也會是非常好的選擇。
每個時期的畫反映了當時的美學觀點,這也是為什麽作者會放大量的藝術作品的原因。妳可以從藝術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所描繪的內容,加深對於“美“的理解。
最後寫上兩句話:
1.審美如同旅行,到達目的地與經歷壹段過程同樣重要。
2.即便走馬觀花,依然精彩紛呈。
這兩句話是書中前後的插頁,這也是我讀這本書的感受。
《西方美的歷程》讀後感(九):壹本圖文並茂的西方美學史
說起西方美學史,我們都會自然而然的想到我們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的代表作《西方美學史》,這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壹部美學史著作,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也代表中國學界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的水平。這部著作由出版界的名家——商務印書館出版,在學界影響深遠,可謂名滿學界。但朱先生的《西方美學史》比較學術化,沒有壹定的理論基礎,這本書看起來是比較累的,而且這本書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沒壹張圖片,多是理論的闡述,不適合美學的初學者閱讀。
程波的這本《西方美的歷程》卻是圖文並茂,比較適合美學初學者閱讀。既可以學到壹些基礎的西方美學理論,也可以欣賞到這些精美的在西方美學史上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書籍和代表人物的肖像。縱覽全書,基本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書寫來,簡明扼要地梳理了西方美學思想的整體框架與歷史變遷,從古希臘到羅馬、從中世紀的黑暗到文藝復興的曙光、從新古典主義到啟蒙運動、再到集大成的德國古典美學以及變形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美學,都有所涉獵和論述。西方美學史上的重要節點,壹個都不少。整本書的結構完整、清晰,讀後可以使讀者對西方整個美學史有壹個框架式的了解。
這本書的文字是通俗易懂,雅俗***賞。既談到了理論,但不是就理論談理論,都是結合了相應的藝術實踐,既有理論又有實踐,這對於讀者理解西方的美學史大有裨益。在書中作者又配以精美的圖片,這更是讓讀者是欣賞“美”過程中,知曉了西方美的歷程。可謂是寓教於樂,不亦快哉!
本書作者程波教授,70後,也算是壹名青年學者,現就職於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他既寫詩和小說,策劃和創作影視劇,也從事美學原理、電影美學、劇本寫作、類型電影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可說是既有藝術實踐的經歷,也有教深厚的美學理論功底。由他來講述壹個相對完整的西方美學發展歷史,也是比較合適的。這本圖文並茂的西方美學史值得讀者參閱。
《西方美的歷程》讀後感(十):探索西方美學之源 領略西方之美
根據程波教授所言,“美學”就是研究“美”的學問。如果再通俗點來說,可以這樣理解——美學,是以哲學的方式研究藝術,不是研究藝術個體,而是研究藝術的普遍規律。所以說,如果我們研究西方美學的歷程,就絕不能只盯著某位藝術家或思想家、某壹門獨立學科,而是要結合美術史、哲學史甚至各種人文社科學等等去廣泛挖掘那“美”的規律。
盡管講述西方美學的歷程是個龐大的體系,程波教授在這本書裏卻用娓娓道來的文字給我們梳理了壹個較為清晰的脈絡。因為以時間為縱軸對西方美學思想的整體框架和歷史變遷做歸納是此課題寫作者的壹般思路,在此就不多說了。我所感興趣的是他在以時間點介紹西方美學時,對某些美學母題的展開敘述和詳細討論。印象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希臘神話藝術和哲學思想對西方美學萌芽產生的關鍵作用。柏拉圖在《理想國》裏記述過公元前6世紀和公元前5世紀之間,希臘兩派人之間曾經發生過壹場曠日持久的“詩歌和哲學之間的古老論爭”。哲學家指責詩人們假聰明和真無知;詩人們則認為自己用神妙的音樂性和恰當的形象開導了民眾的思想,說明了事物和人生的本質。
如果從審美理論發生的角度看這場“詩歌和哲學之爭”,我們會發現哲學和藝術之間存在的巨大裂隙。因為當時的哲學家研究領域主要在數學、邏輯和宇宙學方面,所以,他們認為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這些知識才是真理,才具有絕對的權力;而藝術之“美”或者說美的“藝術”不具備揭示真理的功能,所以他們反對詩人們的做法,並急於將人們的註意力拉到自然科學上來。
但是,美真的不具有認識功能嗎?大家可以看看英國詩人雪萊的觀點。他在寫出《西風頌》裏“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之後,堅定地說“詩人兼具預言家和立法者的職能”。作為壹個既是浪漫主義詩人又具有嚴肅的社會哲學家氣質的人,雪萊的前後兩句話將詩歌藝術和哲學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和轉化:美妙的詩句固然表達了他的意思,哲學家的語言更是進壹步深化了這個意思。
同類的例子還有德國哲學家尼采,在他那裏“詩人尼采”和“哲學家尼采”終其壹生都在不停地角力和鬥爭,所以後人才能看到歷史上那個矛盾而又生動的尼采。程波教授認為,雪萊和尼采的存在,本身就是壹種象征,象征著這個世界上需要也存在壹種東西,能夠來彌合藝術與哲學間的裂隙,而這種東西就是美學。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就應該能夠理解蘇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臘思想家對美的論述,為什麽總帶著那濃濃的科學意味。看來,他們總是不自覺把美與宇宙聯系在壹起,並非真正的意圖,而是受當時的哲學發展所限。等到西方的哲思潮流發生根本的轉向時,“美”的定義和規律也就隨著改變了。
比如,到了蘇格拉底那裏,“美”便不再是和藝術沒什麽關系的哲學概念了。他認為壹種事物是否具有“美”的屬性,要取決於其效用,而效用的好與壞,又取決於使用者的立場。在此,“美”、“文藝”、“現實”在蘇格拉底這裏已經聯系在壹起了。本書也提到,後來代表了古希臘美學最高成就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只是在試圖解答蘇格拉底提出的壹些問題而已。
而更後世的美學家也壹直在思考和解答前輩們留下來的壹些問題。比如賀拉斯對亞裏士多德的繼承、普羅丁對柏拉圖的傳承、中世紀的奧古斯丁對柏拉圖的繼承等等。當然,本書對於西方美學源流及母題的種種探索是極為全面詳盡的,從希臘羅馬——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啟蒙運動——德國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沿著歷史的腳步,妳會發現看似抽象的美學思想之衍變其實是個充滿了邏輯的過程。對相關研究感興趣的朋友來說,此書確為壹個較好的切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