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角度來說,月球是地球唯壹的天然衛星,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06,5438+0 km。其平均直徑約為3476km,略大於地球直徑1/4。月球的表面積是3800萬平方公裏,還沒有我們亞洲的面積大。月球的質量約為7350億噸。
我們通常看到的月亮就像壹盞明亮的燈。月亮本身不發光,只是反射太陽光。它的亮度隨著太陽和月亮之間的角距離以及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距離而變化。
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組成的沙漠。月球表面也有很多空間物體高速撞擊形成的環形山。還有海洋、海、灣、湖等各種特殊名稱。隕石坑是碗狀的坑狀結構。直徑大於1km的隕石坑有33000多個。許多環形山在中心有壹個中央峰或峰群。月球上肉眼所見的暗黑色斑點稱為月海,是壹片廣闊的平原。有22個月海。最大的是風暴海洋,面積500萬平方公裏。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月球表面物質的熱容量和熱導率都很低,所以月球表面晝夜溫差很大。
月球以橢圓形軌道圍繞地球旋轉。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切割出的大圓被稱為“白道”。白道平面與天球赤道不重合,也不平行於黃道平面,其空間位置是不斷變化的。周期為173天。月球軌道相對於地球軌道(黃道)的平均傾角為5° 09′。
月球繞地球公轉,同時自轉,周期為27.438+066天,恰好是恒星月,所以我們看不到月球背面。天平動是壹種奇妙的現象,它使我們能夠看到59%的月球表面。主要原因如下:1。在橢圓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2.白色道路和赤道的交叉點。月球繞地球自轉的周期:農歷正月29.059天;恒星月27.3166。
妳知道嗎?妳知道嗎?月球運行過程中,進入地球陰影會發生月食。日食是如何形成的?當月球進入地球半影時,就是半影月食;月球進入地球陰影,發生月偏食;月亮全部進入地球的本影,那就是月全食。說到月全食,我給大家講壹個有趣的傳說:16世紀初,哥倫布航行到南美洲的牙買加,與當地土著發生了沖突。哥倫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壹個角落裏,沒有食物和水。形勢非常危急。哥倫布知道那天晚上會有月全食,就對土人喊:“不帶吃的,就得不到月光!”“晚上,哥倫布的話應驗了,沒有月光。當土著人看到這壹幕時,他們害怕了,於是他們很快與哥倫布講和。
月蝕總是發生在視線之內(滿月),但不是每次都有月蝕。正常情況下,月球要麽在地球本影上方通過,要麽在地球本影下方離開,很少或部分通過地球本影,所以壹般情況下不會發生月食。
關於月球的知識更多了。讓我們努力學習,解決“未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