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習的過程中, 探究性學習是把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為重點,以學生的自主探索學習為核心,合作交流是促進學生思維的開闊和學生情感的互動,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際感受中激發對語文的情感,。在當前新課程的教學中,應該進行語文課堂中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學方式的變革。
關鍵詞課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壹種重要學習方式,也是實驗教材極力體現的壹種理念,它能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那種單壹化、模式化、教條化、靜態化的弊端,將學習當作學生生活中的壹部分,促進學生生活活潑、主動全面地發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本人認為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創造自我,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從以下幾點方法入手。
1.要為學生創造自由交流的情景,讓每個學生充分發表見解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塊陣地,使語文交流從課堂教學情境中擴展開去,改變教師“包講”或者學生圍著教師的指揮棒轉,不敢想也不善於想的教學模式。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想和講,提供學生進行語文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對語文獨到的見解。
如在教學《月光曲》壹課時,由於我們師生從未親眼看到過月光下的海,所以,首先,我是這樣引導的:“我們雖然不能親自到海邊領略月亮照耀下大海的壯美,但是我們可以來認真地讀壹讀,用心地體會壹下課文中的哪些詞句表現了月光下大海的美,讀完之後組內交流。”(學生或默讀或朗讀或勾畫)當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方式讀完後,高舉小手:“我認為這壹句最能表現大海的美,我願意為大家讀壹讀。” 學生動情地讀著:“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壹縷壹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壹個連壹個朝著岸邊湧過來……”這樣,教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在討論、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閃現出智慧的火花,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增強,學習方式在自然中轉變。
這樣教學,給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較多的時間和空間,教師不包辦代替,而是引導學生敢想敢說,多關註“學生會怎麽想,怎麽說”,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問題在學生的自由表達中得到解決。當然,作為壹名教師,不僅應該立足於現在,立足於課堂,而且還應該能夠由課堂向課外延伸,由課堂向課後拓展,由課堂向課外發送,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最佳學習方式的意識、能力和習慣。
2.提供動手操作的空間,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探索
動手操作、探索新知的實踐活動改變了“耳聽口說”這樣簡單化的學習模式,是增強學生實踐意識的重要環節。教學時應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讓學生動手操作,手腦並用,使學生在實踐中發散思維,發回想象,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如:學習詩歌《憶江南》,事先叫學生準備好畫筆、顏料。正課開始,我就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比賽畫畫,請根據詩歌《憶江南》內容,畫壹幅畫,看誰畫得又快又好。”學生壹聽,可來勁了,勾描的勾描,塗彩的塗彩,忙得不亦樂乎,整個課堂氣氛被調動起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風箏》可以讓學生親手制作風箏,從中體會風箏的含義。 讓學生動手操作,充分體現導入藝術的“活”和學生的“動”。“活”與“動”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對所學內容理解深化。 這樣的教學,促使了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充分發揮潛能,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問,學生答”的被動學習局面,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既掌握了知識,又提高了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
3.搭建合作討論的平臺,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交流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註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這壹教育思想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合作討論學習是課堂教學中的壹個重要環節,組織學生合作討論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不但明辨了對與錯,而且也有利於學生之間的情感勾通和信息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根據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情、實物、實事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探索欲望,樂於發現問題,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了解其他同學的意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如綜合實踐課“我們的課間十分鐘”,教材借助這壹學生所熟悉的內容,選取了跳繩、踢球、跑步、等壹系列學生喜愛的活動,創設問題的情境:妳喜歡做什麽?想壹想,能說說妳是怎麽開展妳的課間十分鐘活動的?同學們三五壹群,商量、討論、合作交流。在有趣的問題情境中,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求知的欲望,提出了符合自己想法的解題思路,解答起來得心應手,新意百出,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因此,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4.拓寬課外探究的空間,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實踐
讓學生學好語文,僅僅依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空間,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把課堂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知識面,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如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散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大增加聽和看的機會;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課堂中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為使課堂教學受到更好的效果,讓學生的認識得到延伸,升華,課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讓學生發揮創新思維,把語文課堂上沒有盡興的“節目”延伸到課外完成。壹些來不及實施的實踐活動也可以放到課外,實施綜合性學習。在《只有壹個地球》壹課,作者是想通過文本來喚起大家對地球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①繼續利用網絡查找地球氣溫變暖的信息,舉行“地球變暖知多少”的知識宣傳活動,②寫壹封保護地球的倡議書,③畫壹幅展現環境保護的圖畫。結果,學生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這樣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間,放飛了學生的思想,展示了學生的個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創新素質。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改變由教師完全主宰課堂的狀況,這樣才能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具有主動參與,不斷進取,勇於創新的壹代新人。
[2] 梁達雄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精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年15期.
[3] 陳海波 淺談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J];廣西教育;2003年13期.
[4] 鐘德輝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J];校長閱刊;2005年Z1期.
[5] 薛樂樂 陸秀珍;著眼“四性” 促進探究——“以疑導學,自主探究”課題實驗研究[J];教育科研論壇;2002年01期.
[6] 倪銀萍 吳正薇;自主探究 激活課堂[J];小學教學參考;2006年33期.
[7] 白晨星 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探究[J];河南教育;2005年07期.[8] 賈春英 質疑——自主探究的金鑰匙[J];小學教學研究;2004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