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急 要求快 關於3首愛情詩的賞析

急 要求快 關於3首愛情詩的賞析

壹、虛實相間的畫面美:全詩只有寥寥九行,分為三個小節,具有虛實相間的畫面美。第壹節的兩句詩是實寫“我”’在江南趕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還在這裏苦等的“佳人”。壹開首,風塵仆仆的“我”便迎面而來。壹個“打”字,顯然是“從”的意思,又有“打馬”的意味,強調出了壹種動態感,且又與末節“達達的馬蹄”相應,使全詩有貫穿始終的清脆感。而“走過”,"則明言這“江南”於“我”只是中間壹程,不是歸宿,正與末節“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相應,使我在詩中的行跡變得倏忽。與“我”的行跡相對的,是女子的“等”,即“守候”,本為動態的,時間壹長,便幻化為靜止的畫面了。“蓮花的開落”在詩中有兩層意思:壹是暗示“我”與她分別時間之長,壹是說她的容顏在等待中憔悴。以“蓮花”喻女子的純潔美麗,強調性地托出了女子在壹季又壹季的守候中,在無可挽回地憔悴下去(“落”)卻又努力堅持和期盼著(“開”),從中,我們可感到蓮子心般的苦澀。這壹節中,“我”和“容顏”,前者以句式之短之較強的動態感凸現了“走過”的短暫;後者以句子之長,體現了“等”的悠長。這兩者就像兩條平行線,讓人感到錯誤的難以避免。第二節五行詩全寫“我”對她的想像:時節雖是陽春,但由於“我”仍未歸來,所以她絲毫未感覺到柳絮飄飛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猶如青石的小城的傍晚,惆悵猶如緊掩的窗扉。此節中,以東風不來,柳絮不飛的小城和跫音不響,春帷不揭的窗扉來喻苦苦等待中的女子。詩人在喻寫女子時,加了兩個“小小的”,似乎讓我們體會到女子的柔美。敏感又有韌性的內心。正因為有這樣的內心,我的馬蹄聲才成為“美麗的錯誤”。第三節寫“我”從想像中回到現實,“我”從她的身邊路過,她也許能聽到這“達達的馬蹄聲”,但“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與她越來越近確實是美麗的,但不能相見無疑是壹個錯誤。錯誤是由於“我是不歸人,是個過客”;而美麗,在於“我”讓她在孤寂、清冷、悠長的等待中有了壹瞬間的希冀和快樂,便生成了壹種美麗。“美麗的錯誤”也成了全詩最讓人激賞的字眼。

二、時空結合的意象美:在感受全詩構成的畫面美之時,還能體會到它穿越了時空,如婉約的古典詩詞,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色古香古韻,典雅清麗。“我打江南走過”壹下子就把讀者帶入了春雨迷蒙。絲竹悠揚的江南。“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把容顏的煥發與黯淡,心緒的熱切與失落,同水鄉的純潔蓮花之嬌艷與枯槁,同季節的更替與輪回有機地融合在壹起,妙句天成。第二節中,詩人同時安排了冷暖兩組意象,並在對暖意象的“冷化”中深入人物內心。暖意象有:東風、三月的柳絮、跫音、三月的春帷等。暖不僅在於詞自身的基調,還在於豐富的隱喻性:東風、跫音似喻指“所等的人”,柳絮、春帷喻為“等待中的人”。前者的有(東風來、跫音響)決定後者的能(柳絮飛、春帷揭)。但詩人決絕地用了四個“不”字,否定了二者實現的可能性。於是,暖的意象瞬間變冷。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緊掩的窗扉等冷意象,突出了女子內心的空虛、清冷。青石街道的“硬”’又是在“向晚”時分,天色漸暗,愈覺其冷。以達達的馬蹄聲代過客的音訊,“我”的馬蹄“達達”有聲,既可以其清脆襯出城的寂寞,又可構成對閨中女子內心的叩擊。當行人達達的馬蹄敲響青石街道時,愈行愈近,於清曠、寧靜中分外聽得真切。是他嗎?是從遠方歸來的他嗎?她的心跳著,想揭開窗帷。但或許是失望已太多太重,她又遲疑了,只是悄然立在窗帷後凝神細聽足音。馬蹄聲近了,更近了,卻不曾稍做停留,又徑自向前,走過了,走遠了。於是緊掩的窗扉後,還是壹個人感受更深的冷。“緊”字似乎讓我們感到了女子壹次又壹次失望後的心痛。詩中的這些意象都是我國古典詩詞中常用的,其色彩、聲響、氣息都透出古典韻味。此景、此情、此境只能生長在中國、江南、三月。我們仿佛聽到了“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①的悵然長嘆;浪子詩人”鄭愁予以其淺顯的白話營造了濃濃古韻,時空結合,意味悠長。

三、哀怨疚恨的情思美:此詩將望歸的女子處理得含蓄內斂,情深而又自持,從而為全詩平添了富於古典氣息的哀婉和惆悵,以及濃郁到化不開的纏綿韻致。這其中有堅強,也有含著淚的忍耐,更有不絕的情思。此詩以男子的口吻並以男子的立場出現,對鐘愛、盼望著他們的女子,做了壹次坦白、憂傷而無奈的回答。此詩不再以思婦的情態自描自況,它的視角與心情完全是壹個男子的,這位騎馬的男子從江南走過,這時的江南正是柳翠絲長、宛牽郎衣的三月春季,那空氣裏飄動的幽幽的愁怨似乎使他感覺到了什麽。他感覺到有壹顆悒郁的心在盼、在等。他雖看不到她的身影,可是他知道在鋪滿青石的街道旁,某壹扇掩著的窗扉後,有壹雙望穿秋水的眼睛。當他擦窗而過時,他曾經希望她能看他壹眼,他能感知到她的壹份期冀和幽怨,但他不是她等待的歸人,終於遲疑著且行且遠,只留下無盡的感傷和悵然。

面對情深義重的女子,詩人的抱愧和解釋是:“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此詩表面看起來是由於壹場誤會而引起的女子心中的波動和失落,同時有詩人因為不能為她帶來希望與安慰的歉疚與落寞,“因為我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種人”。②讓我們讀到在這首短詩裏,除“我”、“妳”之外,其實還有兩個未曾露面的人物:壹位是女子所等待的“歸人”;壹位是在長年東飄西蕩的過客身後,壹個或將有壹個註定要承受相思之苦的未知女子。詩中女子所經歷的也會是更遠處另壹女子的心緒故事。而與她們相戀或不相戀的男子,總是在路上,從壹家家的門前(或窗前) 經過,經過而不做停留,產生壹個個“美麗的錯誤”。盡管這“錯誤”可能不僅是愛情,還可能是遊子思歸的鄉情。因為鄭愁予比較有名的詩作多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或許,詩人是假托愛情之外殼,表達遊子與故鄉的關系。遊子思歸不能歸,或故鄉盼遊子,遊子不願歸,只能是“過客”。不管是愛情、鄉情,聚散都是緣,離合總關情,都如哀怨淒婉的幽幽琴曲,傳達出剪不斷、理還亂的無奈和惆悵,低回而綿長。

“錯誤”成全了美麗“美麗的錯誤”深蘊著無盡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