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28字古詩書法楷書_28字古詩書法作品

28字古詩書法楷書_28字古詩書法作品

 楷書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漢末,對於楷書的形成是壹個約定俗成且又復雜、混亂的過程。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28字古詩書法楷書,希望妳們喜歡。

28字古詩書法楷書欣賞

 28字古詩書法楷書1

 28字古詩書法楷書2

 28字古詩書法楷書3

 28字古詩書法楷書4

 28字古詩書法楷書5

  楷書的用筆和基本筆法

 楷書的發展是從篆、隸而來,因此,在用筆和筆法上與篆、隸在原則上是壹致的,且有許多***同之處。如無往不收,無垂不縮,力求筋力內含,以中鋒運筆為主,提按、頓挫註重腕力,劃點勢盡力收之。成熟的楷書與篆、隸相距較遠,用筆也復雜起來,歷來論書首舉?永字八法?,即以?永?字8個筆畫概括楷書用筆,以壹賅萬。古人舉出筆畫少,筆法多的永字很是難得,但細為推敲,永字八法也只五法。

 楷書筆畫有點、橫、豎、撇、捺、勾、折、挑,而這些筆畫又有各種變化,楷書之用筆又有方筆、圓筆、方圓兼備三種。其難度較篆、隸筆法要多些。

 我們分別列舉魏碑中的《張猛龍》碑、唐碑中的《勤禮》、《神策軍》碑和北齊《泰山金剛經》為例。《張猛龍》以方筆為主,《勤禮》、《神策軍》方、圓兼之,《泰山金剛經》以圓筆為主,雜糅隸、篆,是隸變楷之代表作。

 點的寫法有藏鋒逆入和露鋒落筆而入,收筆回鋒、露鋒挑筆之分。在楷書中點的變化最多,書寫時尤其註重變化和呼應,如輕重、大小、相向、相背、方圓等。

 1.《張猛龍》碑

 先看涼字六個點,左旁三點水上、中點露鋒順筆而下,中段加力,收筆回鋒或不回鋒亦可。下點順鋒向下頓筆後折鋒向右上挑出,鋒向與京上點呼應。京上點逆鋒起筆,有右下頓筆而後回鋒向左下出鋒。京左下點可與點水下點同法,可向左下順鋒下頓筆後向右上回鋒。京右下點露鋒順勢右下,而後回鋒收筆。公、首、誌的點應註意呼應和方勁。之的上點可逆起亦可先左下露鋒壹頓而後折鋒右下方出鋒,寫出三角形態。

 2.《勤禮》碑

 與《張猛龍》碑中的點不同之處,顏真卿書《勤禮》碑點大而圓勁,筆筆藏鋒逆入,圓點重頓回鋒。相向、相背各盡姿態。

 柳公權書《神策軍》碑點法與顏書相同,比顏書的點又加重頓挫,再加之長圓、方圓兼有。尤其寶蓋上點和左豎點顯示了柳字區別於顏字的風格。

 《泰山金剛經》的點在隸、楷之間,渾厚圓勁,多以藏鋒運筆氣力內含,筆道凝重安穩,隸法居多。

 橫畫亦有藏、露起筆之分,但行筆都為中鋒,收筆藏鋒回收。形態上還有上弧、下弧,粗、細,長、短之變化。

 3.《張猛龍》碑

 先看《張猛龍》碑中的四字,二字壹短壹長,壹粗壹細,上橫上弧起筆藏鋒,下橫下弧起筆露鋒。年字三橫中長上最短,上橫上弧露鋒起,中橫藏鋒起下弧長等,下橫露鋒起下弧,三橫分量相當。天字露鋒重起上弧,下橫稍輕下弧,右上斜取勢。萬字橫細腰長寫。

 4.《勤禮》碑

 顏書橫畫起筆藏鋒、露鋒互用,變化無窮,書字可為代表。重點橫收筆回鋒且重頓。

 5.《神策軍》碑

 柳字橫畫外勢同顏法又吸收了魏碑,壹般起筆以方筆居多橫畫以上取勢、粗細變化明顯。

 6.《泰山金剛經》

 《泰山金剛經》的橫完全用隸法,無雁尾之橫,圓起圓收皆藏鋒,帶雁尾之橫藏鋒起筆,放鋒收筆,參照隸書橫法。

 豎畫有垂露、懸針之分,有弧向左、右之別。亦有露鋒,藏鋒,方筆、圓筆,長、短,粗、細之變。還有與勾同連,或單獨而置、貫橫而過等。

 7.《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中豎畫懸針為多,平、中,中豎修左豎都為懸針,書寫時運筆到未端逐漸將筆提起,令畫變尖,行筆時應逐步減輕,不宜突然。修中豎系垂露,收筆藏鋒,頓後向上收筆。州為帶勾豎,欲收筆,頓後向左上折鋒挑出。

 8.《勤禮》碑

 《勤禮》碑之豎畫,宜飽滿豐筋,圓中有骨而不臃腫。或懸針或垂露,孤向多有變化。

 9.《神策軍》碑

 柳字之豎與顏近似,起筆更重些,門字框左右豎向外做弧使字覺長健挺拔。主豎長些寫,作為字之支點。

 《泰山金剛經》之豎劃楷法起筆,行收如隸,行筆宜作遲緩,偶見出鋒如千字。

 楷書中撇畫有直、彎,長、短,輕、重,平、斜的不同。壹般說書寫時起筆重些,行筆較快。永字八法稱長撇為掠,短撇為啄,都有快的意思。

 10.《張猛龍》碑

 《張猛龍》大字的撇上直,中段開始彎,下部重行筆,出鋒。人字撇較大字撇稍斜。飲字欠上撇稍直,下撇上輕,中段後加重,祠字,衣旁撇上輕下重稍長。千字撇平且短。像字多撇不重復各有姿態。《張猛龍》碑撇畫起筆如刀切,要寫出方角。或逆入筆或壹頓而入筆均可。也有順鋒入筆的,如飲字欠之下撇,像字象左三撇。

 11.《勤禮》碑

 顏字《勤禮》中的撇壹般較輕,起筆先回鋒,行筆速度快,力量逐減。

 12.《神策軍》碑

 柳字撇同顏字法,起筆重頓,力度稍強

 13.《泰山金剛經》

 《泰山金剛經》撇畫在隸、楷之間,偏重於楷法。起筆回鋒重頓,轉鋒遲緩行筆,力量均勻。

 捺畫有斜捺、平捺、長捺、短捺、走之捺、反捺之分。捺畫在楷書中書寫最慢,要徐徐而行,古人有稱捺?壹波三折?之勢的說法,即起筆回鋒,折鋒而行,捺中過筆蹲鋒,收筆前蹲鋒,後提筆折鋒而捺腳。也有稱為?壹波三過筆?者。此法顏字、柳字最明顯。

 《張猛龍》碑之捺,捺腳成三角形,角方內平。

 顏字捺畫,捺角處應有內弧,似月牙缺痕。即在收鋒前頓筆提鋒,轉筆出鋒而成。

 柳字與顏字捺同壹法,唯柳字捺骨力更強,硬健挺拔。

 《泰山金剛經》的捺畫,捺角不明顯,隸書成分多,分字直接是隸書寫法。

 所謂反捺,是在字中有重復捺筆時,將捺之次筆改寫成點狀,但按捺的寫法完成,不出捺角,如:蓬、遐。

 勾劃有豎勾、橫勾、戈勾、橫折彎勾、心字彎勾、乙字彎勾等。勾向左右不同,各體勾法也不同。

 14.《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的幻多成三角,棱角明顯,格外有力。

 豎勾起筆如寫豎,待勾時壹頓筆,折鋒向左上方挑出,行筆快而幹凈。橫勾 多用,橫畫稍細寫,待勾向下用力頓筆,而後向左下方迅速挑出。豎帶彎勾如浮字,子下勾,可露鋒入筆,而後向左做弧,待勾先頓筆而後向左上挑出。戈勾宜長寫,入筆逆鋒,轉鋒向右下做弧,不要過彎,彎大無力,令筆畫有彈性,似彎弓,待勾向右上方壹頓後挑出。橫折勾,與即橫豎相連,橫末做折,頓筆後寫豎而後向左挑勾。心勾露鋒入筆,向右下做孤,較戈勾勢平,彎壹些,而後向上挑出。乙勻稱浮鵝勾,外形如鵝浮於水。風字先寫橫,頓筆折鋒向左下做弧,靠腕力帶指而後頓筆向右上挑出。光下勾逆鋒入筆,靠腕力帶指,先向下後轉向右,頓筆後向上挑出。也字同法,只是橫行長於豎行。右向豎勾近似挑筆,豎完提鋒在豎左下頓筆後迅速向上挑出。右向豎勾較其他勾要大些。

 顏字勾與魏碑勾不同之處是每勾必有內弧,即前所說如捺角,有月牙缺痕。待勾之前頓筆後做弧向挑鋒。

 柳字勾較顏字勾更豐厚,內弧月牙缺痕更大,豎勾起筆重如豎與顏之不同,右向豎勾柳字有時單寫以挑畫代勾。柳字有時將字左撇寫成豎勾,見風、感等字。

 《泰山金剛經》勾畫很少,多數勾只做勾勢而不勾出,則字是最突出的代表,無字勾如同隸書,心字勾只寫成捺而無勾。總之在勾的處理上,《泰山金剛經》是直接隸書的筆法,豎勾稍有楷書意味。

 折畫有橫折、豎折、撇折,所謂折就是折彎變向,筆畫變向,同鐵絲彎折變向壹樣,不能斷開。橫折即橫與豎連,也稱橫折豎,豎折也稱豎折橫,因豎與橫相連。橫與撇相連稱橫折撇。折是有規律可循的,總的說,逢折必頓。在折之前做壹提頓動作,而不將筆畫斷開。

 《張猛龍》碑的折棱角明顯,書寫時應註意外角盡量求方,魏書中如《楊大眼造像》、《始平公造像記》、《張元祖造像銘》及元氏諸墓誌的折畫處都是方硬見角。寫這種有棱角的折畫可在頓筆後轉用側鋒、偏鋒造出方角再轉用中鋒行筆。

 15.《勤禮》碑

 顏《勤禮碑》折畫較魏碑區別大,顏真卿寫折時而壹筆完成,時而分做二筆為之。公字撇折可分二筆完成,其他如橫折、豎折也有兩筆完成的。顏字折寫得圓勁有力,下筆應重頓。

 16.《神策軍》碑

 柳公權寫折與顏真卿 方法 近似。橫折橫起方筆入,豎折可兩筆完成,撇折不用提,寫成橫勢。

 17.《泰山金剛經》

 《泰山金剛經》折畫參照篆、隸,隸法為主。圓轉不頓或輕頓筆。寫法可參照隸書。

 挑,永字八法中稱為策,也可稱提。此筆書寫迅速,有以鞭策馬之勢。即頓筆後速向右上挑出,露出矛利之筆鋒。

 18.《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的挑,起筆見方如刀切割,筆鋒矛利,有挺健之感,好像力不可擋。

 19.《勤禮》碑

 顏《勤禮》碑的挑比起《張猛龍》碑不那麽方角淋漓,但也要在書寫時註意力度和速度。

 柳字寫挑亦同顏法,但比顏粗壯,顯得更有力些。

 《泰山金剛經》的挑或寫成橫,或寫成提,皆用篆、隸法。

 楷書的筆畫是寫好楷字的關鍵。通過對楷書點畫的練習,可以訓練運筆的能力。而運筆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影響筆畫及整個字型,這又是相輔相成的。上述列舉的四種風格的楷書具有代表性,代表了楷書方、圓及方圓雜兼三種不同的用筆風格。《泰山金剛經》代表了隸變楷時代的楷書,其用筆方少圓多,融隸、篆、楷為壹體。《張猛龍》代表了南北朝時期方筆楷書的風姿。《勤禮》、《神策軍》代表了唐楷風範,方圓雜兼。從顏、柳兩人書還可看出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學書者可從中領悟其中運筆不同的奧妙,由於筆法不同造成迥然不同的格調。

 運筆也叫用筆。運筆包括:落筆,即運筆開端,筆初著紙。頓筆,按筆就紙,腕力、指力達筆端,輕重應適度。提筆、頓筆後將筆稍提,筆尖不離紙,高低掌握也要適當。過筆,也稱行筆、渡筆,筆隨手直道而行,不曲不折。轉筆,筆落後即轉,或左而右亦或右而左,寫點畫或藏鋒前使用此法。折筆,行筆至畫盡,要藏鋒時筆鋒稍返而止。挫筆、行筆中需轉折時,將筆稍頓,然後提筆微離原處再繼續行筆為挫筆法。縱筆,行筆將盡,筆鋒不收而外露,隨行隨提筆,或左、右提挑,或下行露鋒稱縱筆法。駐筆,筆不離紙亦不行進,做暫短停留,也不提頓稱駐筆。

 在運筆過程中,由於腕、手、筆在運動中形成不同的角度,而產生用筆的正鋒、偏鋒、側鋒來完成不同效果的點畫、字型。古人多否定偏鋒、側鋒,壹味強調中鋒行筆,甚至將偏鋒貶為?心不正?。其實這未免太狹隘、偏激了。在實際書寫中,偏鋒、側鋒是不可缺少的,楷書如此,行、 草書 使用更多些。用筆時筆鋒的偏、正、側,造成筆畫外形的方、圓不同效果,壹般說,偏、側鋒用筆宜寫出方筆畫,中鋒用筆宜寫出圓畫。若寫方、圓兼備的字,就必須正鋒、側鋒、偏鋒並用,只用中鋒就不易辦到。書法之妙,全在用筆。而用筆貴在用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古人做書惟尚意在筆先,下筆有由,從不虛發。故運筆的關鍵是要心、手、筆三者合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