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秋思》是北宋詞人範仲淹創作的壹首詞,是他在西北軍中的感懷之作,整首詞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翻譯翻譯
壹入秋季邊塞風光多麽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軍號和著四面邊聲壹齊響起,崇山峻嶺之間,落日將煙霧飄動孤獨的城緊閉著。
壹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裏。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將軍士卒白了頭發淚流不盡。
註釋
①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壹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②塞下:邊界要塞之地,這裏指西北邊疆。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壹帶不同。③衡陽雁去:“雁去衡陽”的倒語,指大雁離開這裏飛往衡陽。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的衡陽為止。④邊聲:指各種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⑤角:古代軍中的壹種樂器。⑥千嶂:像屏障壹般的群山。⑦長煙:荒漠上的煙。⑧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裏,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壹種樂器。
《漁家傲·秋思》賞析《漁家傲·秋思》的上片重在寫景,描寫塞下秋景。開頭壹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首先點明地域是邊塞,季節是秋天。詞人特地用了壹個“異”字,以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別描寫塞下秋景之“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在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地向衡陽飛去,而且毫無稍事逗留之意。這實際上是寫塞下天氣極寒冷,與他的家鄉吳地(今江蘇蘇州市)大不相同。“四面邊聲連角起”,風吼、馬嘶,同不斷起伏的號角聲混雜在壹起,構成了塞下特異的聲音,這種“邊聲”當然也是中原所沒有的。“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當暮靄生成、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了城門,這裏當然和內地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這也點明了戰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詞人是在與中原地帶自己家鄉風景的對比中觀察身邊景物的特點的,所以很自然地發現了塞下風景的“異”處,並有重點地把它們描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