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詩歌的基礎知識
壹、詩歌本質論
古代,三種觀點:重誌派、主情派、情誌並舉派
1、《說文》“詩,誌也。從言,寺聲。”
《尚書堯典》“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誌,本義是停止在心上,也就是藏在心裏的意思。先秦時代人們對“誌”的理解,主要是思想、誌向、抱負之義,但也包孕著情感的基因。
2、屈原時代,“抒情說”就產生了,但被漢儒扼殺在搖籃之中。
《楚辭.惜湧》“惜湧以致 ,發憤以抒情。”
魏晉時代,“人的覺醒”帶來了“文的覺醒。”
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緣於情柔,嚴羽《蒼浪詩話》“詩者,吟詠情性也。”
明.謝榛《四溟詩話》“作詩本乎情。”
清.費錫璜《漢詩總說》“詩主言情,文主言道,詩壹言道,則落腐爛。”這說明中國人的詩歌觀念逐漸趨同,認識到詩歌的本質特征在於“吟詠性情”。
3、現代
郭沫若“詩的本質專在抒情。”
穆木天《中國詩歌會》:“我們要捉住現實,歌唱新世紀的意識。”
二、詩歌風格論
“風格”壹詞,本指人的風度品格,用於談文論詩,則指作家、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個性和藝術特色,是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和諧統壹的特征的表現,屬於壹種綜合性的美學範疇。
1、時代風格論
詩的藝術風格始終受到時代環境和社會條件的制約,時代不同,風格各異。
五四初,平民意識,歌頌下層人民
抗戰時期,詩歌從內容到藝術都壹致
建國初,頌歌狂潮
浮誇的民歌,“大躍進”新民歌運動,“壹個谷穗不算長,黃河上面架橋梁;十輛汽車並排走,火車駛過不晃蕩”“麥稭粗粗象大缸,麥芒尖尖到天上,壹片麥殼壹片瓦,壹粒麥子三天糧”
五四時期曾以鳳凰為象征預言中國新生的郭沫若率先唱出了《新 頌》,曾在舊中國的監獄中寫“給予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語”的艾青寫的是《國旗》、《我想念我的祖國》,在舊中國以唱“夜歌”著稱的何其芳寫出的是《我們最偉大的節日》,就邊當年正憂心忡忡的胡風,也寫了熱情洋溢的《歡樂頌》。歌頌黨,歌頌領袖,歌頌祖國,歌頌新的時代,歌頌革命,成為當時詩歌的重要主題。
2、作家風格論
壹種藝術風格的形式,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時代風格,不是地理風格,也不是詩體風格,而是詩人自身的藝術個性,而這種藝術個性是由作家獨自的個性氣質、藝術修養、生活閱歷、審美理想等各多方面的因素構成的。
《明》田藝蘅《香宇詩談》“太白做人飄逸,所以詩飄逸”;子美做人沈著,所以詩沈著。
薛雪《壹瓢詩話》“快人詩必瀟灑,敦厚人詩必莊重,倜儻人詩必飄逸……”
“詩品出於人品” 聞壹多 徐誌摩
3、審美風格論
“陰柔陽剛”之說,由姚鼐提出,《復魯絮非書》“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
(1)所謂“陽剛之美”,就是西方詩中所說的“壯美”,包括雄渾、壯麗、博大等藝術風格,語言上表現為“雄偉”,情感上表現為激越、奔放。如郭沫若《女神》第三輯
例:殷夫《血字》
(2)“陰柔之美”、“優美”,包括淡雅、柔和、飄逸、清新等藝術風格,語言上表現為徐婉淳樸,情感上表現為蘊藉含蓄、綿密婉麗。
例:冰心《繁星壹三壹》《大海呵》徐誌摩《我是壹條小河》《再別康橋》
(3)“陰陽相生,剛柔相濟”
姚鼐創立的“陰陽相生,剛柔相濟”的審美風格論,特別強調二者的中和美,認為有剛無柔,或有柔無剛,都不是真正的藝術之美。《發現》P185 《紅豆篇》P140
同壹詩人詩作會有兩種風格,聞壹多、郭沫若《天狗》P50《晴朝》P139
同壹首詩中也會剛柔相濟,李白的《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夜喜雨》等。
三、詩歌鑒賞論
1、意境欣賞
意境是指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形象融為壹體後產生的壹種藝術境界,是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壹。亦稱“境界”
王國維《人間詞話》集古今“意境”論之大成,他將“境界”分成三種類型:
(1)虛實:“造境、寫境”《我是天狗》 《三弦》
(2)物我:“有我之境,無我之境”
(3)大小:“大境界小境界”
意境的高低、深淺最重要的要看作品在情與景、主觀和客觀的融合統壹上達到何種程度(同時,意境的價值還體現在情與景的品格上。情感是否高尚,境象是否生動優美,關系著薏境的性質和形態。情感和境象的低昂、明晦也關系著意境的色調)
王國維:“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
2、格律欣賞
格律欣賞是從音韻、平仄、格律的角度去欣賞詩歌藝術的音樂之美。中國古代詩話論詩,講述詩歌韻律之和諧勻稱,以對仗工整、音韻流轉、珠圓玉潤為美。
現代對詩歌音樂美的要求因時代、流派、作家而不同。
初期:胡適“自然音節”
劉本農“破壞舊韻,重造新韻”
郭沫若:否定外在律,提出內在律,“情緒的自然消漲”
聞壹多:“音樂美”“ 新格律”
戴望舒:“去掉音樂的成份”
3、語言欣賞
本來文學就是語言的藝術,面在文學的各種體裁中,詩歌對於語言的依附更重。詩歌的難譯性
詩歌語言的特質在於它對壹般語言規範的遵循和偏離。只有遵循規範,才能保證作品有可能被讀者領會;只有偏離,才能傳達微妙的詩思,才能凝煉、含蓄、言少意多,眩耀語言形式美。
例:比較“從跳臺上看池中的水面”與“從十米高臺/陶醉於下面的湛藍”艾青《跳水》
(1)在詩語綜合規範時,要穿過規範,把握詩人獨特的創造。
如詞的選擇,詞義包括概念因素、意象因素、意味因素,應深入領會詩歌詞匯的意味因素。例:《斷章》橋、樓、明月、夢
(2)當詩語偏離規範時,應能理清詩的脈絡,作出詮釋。
例:蘇雪林《論李金發》“做象征詩的秘密,我不妨在這裏揭破它。”後來,象征派詩人所謂“不固執文法的原則 ‘跳過句法’等雖然高深奧妙,但煞風景地加以具體的解釋不過應用省略法而已”。
(3)好的詩語應在偏離和遵循之間恰到好處,既不偏離太遠,無人能解,也不遵循太嚴,缺乏新意。
4、持巧欣賞
(1)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在日常說話中,在科學著作和各種應用文體中,比多半是為了使意思顯豁、使接受者容易明了;在詩歌創作中,比喻是為了避免直白,為了更加含蓄、婉轉,為了擴展供讀者馳騁想象的空間。
“遠距”“異質”原則:為了擴大比喻的容涵,使想象的空間更廣闊,常使喻體和本題分屬完全不同的經驗領域。
例:《世說新語》載,謝安與晚輩在家中講論文義,正下雪,隨口問:“白雪紛紛何所以?”侄兒答:“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
法國象征詩人蘭波《醉船》“我夢見雪光閃耀的綠幽幽的夜,壹個個親吻在大海面前徐徐飛旋。”
李金發《有感》 生命便是/
死神唇邊/
的笑。
(2)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壹類是“他物”以其形象發生作用,所造成的氛圍、情調,預示全詩的意境,並構成全詩意境的組成部分。另壹類是起興的詩句以其聲韻造成音樂美,與後面所詠之辭連結。
例:冰心 《繁星 . 壹三壹》
(3)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 蒼》、《棄婦》
(4)暗示: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語言使人領會。
例:艾青《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壹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亂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地深沈……
血字
血液寫成的大字,
斜斜地躺在南京路,
這個難忘的日子——
潤飾著壹年壹度……
血液寫成的大字,
刻劃著千萬聲的高呼,
這個難忘的日子——
幾萬個心靈暴怒……
血液寫成的大字,
記錄著沖突的經過,
這個難忘的日子——
獰笑著幾多叛徒……
“五卅”哎吆!
立起來,在南京路走!
把妳血的光芒射到天的盡頭,
把妳剛強的姿態投映到黃浦江口,
把妳的洪鐘般的預言震動宇宙!
今日他們的天堂,
他日他們的地獄,
今日我們的血液寫成字,
異日他們的淚水可入浴。
我是壹個叛亂的開始,
我也是歷史的長子,
我是海燕,
我是時代的刺尖。
“五”要成為報復的珈子,
“卅”要成為囚禁仇敵的鐵柵,
“五”要成為鐮刀和鐵錘,
“卅”要成為斷銬和炮彈!……
四年的血液潤飾夠了,
倆個血字不該再放光輝,
千萬的心音夠堅決了,
這個日子應該即刻銷毀!
我是壹條小河,
我無心由妳的身邊繞過——
妳無心把妳彩霞般的影兒
投入我軟軟的柔波。
我流過壹座森林,
柔波便蕩蕩地
把那些碧綠的葉影兒
裁剪成妳的裙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