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這土地詩的第壹節以什麽做對比表達了詩人
《我愛這土地》是壹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以壹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形象抒發了深沈而真摯的愛國情感。詩人艾青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現、當代詩人。原名蔣海澄,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自幼由壹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回家。1928年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翌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32年初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後引起轟動,壹舉成名。1935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壹本詩集《大堰河》,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深摯感情,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沈雄,情調憂郁而感傷。抗日戰爭爆發後,艾青在漢口、重慶等地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任《文藝陣地》編委、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等職。1941年赴延安,任《詩刊》主編。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時代的精神,汲取了詩情,抗戰期間成為他創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陽》《曠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鉆》等9部詩集。詩作傾訴著民族的苦難,歌頌了祖國的戰鬥,滲透著時代氣氛,筆觸雄渾,氣勢壯闊,情調奮發昂揚,這是到了延安以後,創作風格所起的明顯變化。抗戰勝利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副院長,負責行政工作。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艾青擔任《人民文學》副主編、全國文聯委員等職。著有詩集《寶石的紅星》《黑鰻》《春天》《海岬上》。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作中斷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執筆,出現了創作的另壹個高潮。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出訪了歐、美和亞洲的不少國家。創作有詩集《彩色的詩》《域外集》,出版了《艾青敘事詩選》《艾青抒情詩選》,以及多種版本的《艾青詩選》和《艾青全集》。詩集《歸來的歌》和《雪蓮》曾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新詩獎。從1936年起,艾青出版詩集達20部以上,還著有論文集《詩論》《新文藝論集》《艾青談詩》,以及散文集和譯詩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譯成10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壹多等人之後又壹位推動壹代詩風、並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寫作背景 我愛這土地》壹詩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誌。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整體鑒賞 整體賞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壹(另壹個是“太陽”)。“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假如我是壹只鳥”,全詩以這樣壹個出人意料的假設開頭,使讀者不禁發出疑問,“鳥”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頌的“土地”有著什麽樣的聯系呢? 作者對此作出了闡釋。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在炮火連天、國運危急的時刻,壹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力抗爭,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這使人聯想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嘶啞的喉嚨”,讓我們看到這是壹只飽受磨難的鳥,它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出的。 下面四行詩,分別描述了鳥兒歌唱的四個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土地”。值得註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對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淩的國土的寫照。 “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著長期郁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壹般洶湧奔流。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地。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小鳥活著時,傾盡全力為土地而歌唱,死後,又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壹體。 在詩的第二節,作者筆鋒壹轉,由上文對歌唱者動態的描述,轉而對“我”進行了壹個近鏡頭的特寫。這是以設問的方式進行的。“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眼裏常含淚水”這樣壹個靜態的特寫,表現了悲憤痛苦的情感恒久縈繞於“我”的心中。“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目睹山河破碎、人民塗炭的現實,對祖國愛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強烈。 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壹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同的心聲。 具體賞析 ■點出土地情結 先欣賞起始兩句:“假如我是壹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於是,他只能舍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形容詞“嘶啞”,已不能再唱出美麗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著。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傾吐土地情結 詩的第壹節可分四層。 第壹層:隱喻人民苦難。“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暴風雨”、“悲憤的河流”這些意象告訴我們,艾青魂牽夢繞地愛著的土地,是布滿痛苦、軀體上有太多凝結成塊的流不動的悲憤的土地。當時日寇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有著相似的描寫:“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風,/像壹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像土地壹樣古老的話/壹刻也不停地絮聒著……”詩人用“寒冷”、“雪”、“風”、“封鎖”等意象勾勒出扼殺著壹個個求生的生命的悲慘處境。兩首詩寫於同壹時期,都表現出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情關註。 第二層,隱喻人民反抗。“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壹句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養育了中華民族,也養育了壹種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無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傳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強大,由悲土地之苦難轉入贊土地的抗爭,詩人的土地情結深了壹層。 第三層,“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壹句可以看作是鬥爭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實”壹點,看作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的象征,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象征。總之,詩人的情思已由悲憤、稱頌進入憧憬,表現出堅定的必勝信念,構思又進壹層。 第四層,“—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詩人沒有沈溺於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鄭重莊嚴的抉擇。這種獻身精神可以作這樣的詮釋:我來自土地而最終歸於土地,這樣,愛才得以升華,得以永恒。這是壹種多麽超凡脫俗、悲壯高尚的土地情結啊! ■升華土地情結 第二節的壹問壹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太“深沈”太強烈的土地之愛,已使詩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沈”壹詞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應的表達強度,於是,其後緊跟的六個沈重的省略,似乎湧動著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沈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鳴。全詩在這問答中達到高潮,那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留下不盡的余韻。 ■文章的基調 在詩的開頭,詩人把“我”假設為壹只“鳥”的形象,而且這“鳥”是飽受磨難的喉嚨嘶啞的鳥,使讀者立刻被詩人的憂患意識所感染。這憂患意識來自對多災多難的祖國博大深沈的愛。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下,進壹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對象的描述,它們是:土地、河流、風、黎明。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於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就強化了詩人所要表現的“愛土地”“愛祖國”的主題。 ■第二節分析 如果說第壹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編輯本段]相關問題 ■第壹節詩中的問題 1.問: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鳥歌唱的“土地”“河流”象征著長期語序宅人們心中的悲憤之情“風”“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義。 答:“土地”就是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代表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預示著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2.問:詩中三個“這”字所指代的分別是什麽?有什麽作用? 答:三個“這”字分別指代後半句的中心語“土地”“河流”“風”和“黎明”。“這”字與題目中的“這”字呼應,強化了“鳥”與“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關系,突出了鳥兒護衛祖國的主動性,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之情。 3.問:鳥兒歌唱的“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麽? 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突出了鳥兒的“愛國者”“吹號者”的形象:歌唱“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即是雖然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做為壹只在炮火中力薄勢單的鳥兒,卻勇敢地護衛著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不但不會棄之而去,而且為它的解放加油吶喊;歌唱洶湧著“悲憤的”“河流”,吹刮著“激怒”的“風”,就是在為中國人民滿懷悲憤滿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而呼號禮贊,目的是等到“無比溫柔的黎明”來到的那壹天。 4.問: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壹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答:“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千難萬險,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這只“鳥”是壹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壹體,生前和死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壹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著的愛,實際上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壹切的決心。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5.問:詩人將自己虛擬成壹只鳥來表達強烈地愛國之情,這樣寫有什麽好處? 答:詩人以“假如我是壹只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6.問:“假如我是壹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兩行詩作為《我愛這土地》的開頭,為全詩定下了怎樣的基調? 答:在詩的開頭,詩人把“我”假設為壹只“鳥”的形象,而且這“鳥”是飽受磨難的喉嚨嘶啞的鳥,使讀者立刻被詩人的憂患意識所感染。這憂患意識來自對多災多難的祖國博大深沈的愛。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下,進壹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對象的描述,它們是:土地、河流、風、黎明。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於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就強化了詩人所要表現的“愛土地”“愛祖國”的主題。 ■第二節詩中的問題 1.問:第二節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麽?它與第壹節詩是會麽關系?談談妳的理解。 答:1.揭示全詩主旨。2.這兩句詩壹問壹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裏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3.最後兩句也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壹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同的心聲。 如果說第壹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因果關系的壹問壹答,是愛國者目睹滿目瘡痍的祖國,愛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憤表情的特寫。在這壹節裏詩意得到了提煉和升華。 這兩節詩都飽含著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第壹節蓄勢,第二節感情的迸發,感情的升華。詩意層層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