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唐詩《春曉》的作者是誰?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春曉》即是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
問題三:春曉的作者和朝代是誰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壹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原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作品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
李樺作品
早晨剛剛醒來時的壹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壹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壹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壹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壹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壹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贊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壹陣風雨聲,如今庭院裏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系詩的前兩句,夜裏這壹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壹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瑯瑯上口之外,還在於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壹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壹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遊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誌,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贊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贊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裏,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裏,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跡。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與他關系甚好。
問題四:春曉的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誌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遊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壹座傾服,為之擱筆。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問題五:春曉作者是誰,代詩人是誰 孟浩然
問題六:《春曉》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是壹首五言絕句。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問題七:《春曉》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 盛唐時期指的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壹段時間,其中以武則天的後周為過渡。即從唐太宗李世民到他的重孫李隆基這壹段時間。在這壹段時間裏,我國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絕對是名列前茅,那時候國庫裏的銅錢多的數不過來,以至於穿銅錢的繩子都斷了。
在唐朝,國力強盛,並且每個男人都以當兵殺敵為榮,所以那時候唐朝的經濟、政治、軍事無壹不是世界強國,那時候的匈奴、少數民族,稍有侵犯,便給以迎頭痛擊,使得他們只能年年納貢,歲歲朝拜。當然,這些都是在盛唐時期的情況。但是強盛的大唐帝國卻瓦解於壹場“安史之亂”!“安”即安祿山,胡人,楊貴妃的幹兒子,其實他的年齡比楊貴妃還要大;“史”即史思明,勾結安祿山。那時候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暮年了,多少年來,他沈溺於音樂歌舞(他本人創作的《霓裳羽衣曲》當時可是絕唱,他的音樂天賦很高)不理朝政,以至於朝廷大權先後落入李林甫、楊國忠之手。可謂內憂外患。於是在逃往馬嵬坡時,眾將士認為這壹切都是楊貴妃造成的,要求殺死楊貴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被亂箭射死,楊貴妃也被上吊賜死。白居易的《長恨歌》裏記載了整個故事的經過,其中“婉轉蛾眉馬前死”正是“安史之亂”後楊玉環的下場。其實國家的滅亡,和壹個弱女子能有多大的關系呢?純粹是給昏庸的帝王們找借口。
盛唐詩歌最重要的有兩派,壹是山水田園詩派,二是邊塞詩派。前者重要的作家有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綦毋潛、丘為等,後者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崔顥、李欣、王翰等。
盛唐文化,是以玄宗朝為主,上溯高武,下及德憲朝,空間分布涵蓋開元十五道,以西安、洛陽為中心向外呈輻射狀的文化。玄宗開元天寶間(713~755),為歷代史家所稱頌的“盛世”,這不僅表現在經濟發展超過前期,政治上實行較開明的統治,而且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也都表現出諸多高峰。既有中外文化融合、物態變遷的時代特征,又有繼承古老的傳統以通變求新意的民族特質。以詩歌為表征,李白杜甫所代表的恢宏激昂的盛唐之音、高適岑參壯誌酬國的邊塞詩和王維等融於自然的田園山水詩,奏起了時代的最強音。史地的發達、藝術形式的多樣化、代表民間文化的傳奇變文俗講百戲,以及具有起承轉合功能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音符。唐代是佛教文化漸趨融入並中國化的重要年代,也是唐人對古今中外各種學問大加總結提煉的時期,大量綜合性著述的出現反映了唐人總體智力水平。另方面,玄宗朝長達40余年的統治,並非壹帆風順,天寶十四載(755年)的“安史之亂”,象壹塊界標,標誌著時代內容的分野和轉折,這種轉折所帶來的變異特征,由於加速度的發展,越到後代越為明顯。然而,在與這壹事件切近或同時,在文化的發展中已有了這種變化的端倪。本文試圖對盛唐文化現象的諸多變異特征進行探討,進而算是對籠統談論盛唐文化而忽略其時代差異的研究現象的壹種反撥。
春 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四十歲時曾赴京城長安考進士,結果沒考上,便回到家鄉襄陽,隱居在鹿門山。他的性格孤傲,終身為做官,以作詩自得其樂。孟浩然漫遊過東南各地,寫了許多山水田園詩,把唐代的山水田園詩創作推向頂峰,在當時很有名氣,連大詩人李白和杜甫也都很推崇他的山水田園詩。
註釋
(1)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2)不覺: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
(3)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4)夜來:夜裏。
譯文
春天的夜晚壹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來時只聽見窗......>>
問題八:春曉的作者聽到了什麽看到了什麽 1、《春曉》的作者聽到了鳥叫聲、風聲、雨聲,看到了落花,想起晚上聽到的風雨之聲,感受到了春天的到來。
2、《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3、註釋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
想起昨夜裏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4、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春曉》即是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
5、賞析
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壹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壹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著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為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為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