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三千尺,愁似長須。
鏡中不知何處得秋霜。
翻譯:
白發長達三千尺,正是因為悲傷才長得這麽長。
鏡中不知何處秋霜落在頭上。
贊賞:
“白發三千尺,緣份似長?”劈空,如春潮奔湧,如火山爆發,觸目驚心。單看“白發三千尺”這句話,實在無法理解:白發怎麽會是“三千尺”呢?讀到下壹句“愁如長”時,我突然明白了,原來白發“三千尺”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
煩惱生白發,人有所覺,且長三千尺。該有多少深深的憂慮?十個字的千鈞之重,落在壹個字“悲”上。寫悲傷真是不可思議。奇幻奇句,不禁讓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古典詩詞中有很多悲傷的例子。
宋代詩人羅大靖在《鶴林玉露》中寫道:“有詩人以山喻其憂,杜少陵曰:‘憂來如山(據報刊載,視為‘齊終於南’),鏟孔不成’;有些人用水來比喻悲傷。李啟運說,‘請量東海之水,看淺深愁’。”
李白另辟蹊徑,用“白發三千尺”的長度來形容悲傷的深度。人們不僅不會拿詩人的無理取鬧當回事,反而會由衷地欣賞這種不自然而受人歡迎的怪句,對詩人的長籲短嘆感到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