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題西溪無相院》的主題?
題西溪無相院張先積水涵虛上下清,幾家門靜岸痕平。浮萍破處見山影,小艇歸時聞草聲。入郭僧尋塵裏去,過橋人似鑒中行。已憑暫雨添秋色,莫放修蘆礙月生。 張先自稱“張三影”,把捕捉變幻的影子當成自己的壹生事業,而這首《題西溪無相院》更是句句不離影子,有明寫,有暗寫,有靈動的影,有靜謐的影,寫盡了影子的變態,也寫盡了心靈的變態。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真假有無及自由的問題費盡了中國古代無數詩哲們的心思,最後被曹雪芹壹語道破,為那個古典思辨時代畫上了壹個圓滿的句號。其實,在宋代,就有壹個詞人悟到了這壹點,在形影變幻中了悟時事人生,此人就是自稱“張三影”的張先。《古今詩話》雲:“有客謂子野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墜飛絮無影’。此余生平所詩意也。’” 此外還有《木蘭花》中的:“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另外今年高考語文安徽卷的詩歌鑒賞選的張先的《題西溪無相院》也寫到了影子。張先是宋代詞人中最長壽的壹個,他壹生都在捕捉影子的變相,從中參悟人生。《題西溪無相院》應該是張先影子哲學的最好說明。 先說詩題,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東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陰,東北流經孝豐,又北經安吉縣,又東經長興縣,至湖州而與天目山之陽流出的東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西溪是風景優勝之地,名山藏古寺,有無相院,自是應有之趣。無相院即無相寺,在湖州西南黃於山,始建於吳越。無相,這是壹個比較難懂的佛家術語。六祖大師為了說明無分別的思想,說了壹句著名的話,叫做:“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什麽是無相?他自己解釋說:“無相,就是在相而離相。”什麽是相?相就是事相,即事物的外形。人不能不在事相之中,否則就成了虛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在相,或曰不得不在相。但在相的同時,卻不能執著於這些事相,而要離相。離相,就是計較事相的差別,不為表面事相的差別而形成彼疆此界,而不可壹視同仁。而且離相要離壹切相,六祖說“離壹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靜。此是以無相為體”。離壹切事物之相,此即無相,只要能離相,心中固有的佛性,就能清靜。若不能離相,或離相不徹底,佛性就不能清靜。佛性不清靜,就不可說是明心見性。張先不僅要在相中離相,更要在影中離相,“積水涵虛”,天降水於地,地積水映天,天地相混,上下壹片清明,誰還能分得清哪是天哪是地?誰還能辨得出哪是因哪是果?溪水漫過臨溪屋宇,屋主不知搬到何處去了。門前清凈,只有清晰地岸痕訴說溪水曾經的激情。輕風微起,浮萍旋聚旋散,山影忽現忽滅。壹個破字,與他的名句“雲破越來花弄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寓動於靜,體物入微。小艇去來,水波開合,草聲微微,卻為詩人所留意,足見其靜,此又是以動襯靜的手法。頷聯壹動壹靜,皆於細微處聽之見之,雖無大景致,卻有大起落,足以動人心。無相院本是離俗之境,清心之地,詩人本為尋此而來,而無相院中的僧人是否在這離俗之境中可以清心靜意呢?他入郭又為何事?化緣,還是為紅塵俗念?大隱隱於市,小艇已過橋洞,轉眼繁華,滾滾而來,而詩人之心猶在鏡中,被清澈溪水凈化,真是到了無相的境界,能入相而離相了。秋雨洗凈了秋空秋山,也洗凈了詩人的俗念,詩人知道,這不過是暫時清心靜意罷了,而要達到無相的境界,就必須時時剪除心中的“修蘆”,使心中明月不落,把靈魂照徹。